湖北仙桃麦秆画非遗传承人:恪守匠心,传承文化-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湖北仙桃麦秆画非遗传承人:恪守匠心,传承文化

2018-06-11 08:20:04

  新华社武汉6月10日电(记者罗鑫)一排排麦秆剖开后整齐划一地贴在纸板上,依据图案形状剪成图形,再用烙铁在图形上“烤”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形成明暗对比。

  芒种时节,当农民们忙着收割的时候,在湖北仙桃三伏潭镇,麦秆画非遗项目传承人邓友谱和邓小军父子正忙碌地创作麦秆画。

  麦秆画的制作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它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题材。

  “我在麦秆上作画已有50多年,而我的先辈从事麦秆画已有几百年。麦秆画的创作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创作者的耐心、毅力和审美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7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友谱说。

  “与普通画画不一样,我们主要以烙铁代替画笔进行艺术创作。烙铁难以掌握,精细的图案需要反复练习,手腕力度要掌握得恰如其分,太轻或太重都得推倒重来。”邓友谱说。

  麦秆画融合了剪纸、木刻、板画、烙画等诸多艺术技巧。从事麦秆画之前,邓友谱十余年拜师学习书法、国画、篆刻,为麦秆画创作打下基础,也为日后的创新提供了“养料”。

  一幅普通麦秆画从麦子收割回来,历经晒干、浸泡、熏蒸、剥开、刮平、粘贴等前期准备工作,再到绘画、裱装,需要十天至半个月,恢弘巨制所需时间更多。

  “这幅清明上河图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复制’,耗时三年多。”邓友谱说,“前人麦秆画平面居多、色彩单一,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今的麦秆画形象立体、色彩渐变。”

  依据中国四大名著,邓友谱创作过《水浒一百零八将》《大闹天宫》《红楼梦》等作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创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说。

  邓小军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麦秆画,到他“接班”的时候,发现麦秆画只在当地有名气。邓小军意识到,“麦秆画的接续传承要打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需要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它。”

  “展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邓小军说,近年来,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展会已有几十场。“通过图文展览、技艺展示等形式,使到场的观众真切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去年,邓友谱父子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国家和地方对非遗传承人有补贴,对我们这样的文化企业又有一些税务减免。非遗传承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邓友谱说。

  如今,邓友谱父子的麦秆画已行销海内外,个性化的定制需求也越来越多,但他们并不打算扩大生产规模。“坚持做好每一幅作品、保证品质,比做更多作品、赚更多钱更重要。”

来源:新华网
编辑:葛文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奋斗·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返乡搞起蜜蜂养殖 一位年轻养蜂人的“甜蜜事业”

    山里娃早当家。16岁的陈泽恩,暑假里揣着100元钱,跑到宁北的一个工业园区打工。到了工地,工头嫌他太年轻,但看了他的两只手,把他留下了。“村里娃长干活,手上都是老茧,人家一看就知道我不怕苦。”

  • 余雪琴:永远向前全力奔跑

    对余雪琴而言,充实的留学生活不仅是一段美好的经历,更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她认为自己能够下决心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留学经历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外的实习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余雪琴的自信,也给了她创业的勇气。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