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58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60年间,中心科技人员柳晗一家三代人扎根大漠,“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1958年,一列闷罐火车行驶在中国西部,所经站牌都被草帘子遮得严严实实。
车上载着的,是从朝鲜战场秘密归国“执行特殊军事任务”的第20兵团将士。柳晗的爷爷柳焕章、奶奶张淑娟也在其中。
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柳焕章夫妇和战友们一起吃沙枣、喝碱水、睡帐篷、住地窝。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手拉肩扛,把一根根枕木、一条条钢轨铺设到位。仅用两年多时间,他们就在茫茫戈壁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1966年10月27日,我国进行第一次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起飞,《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
“小时候,爷爷经常把我搂在怀里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柳晗回忆说,那时,爷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航天,就得敢于牺牲”。
对于柳焕章的这句话,柳晗的父亲柳林感受更为刻骨铭心。
柳林出生于1962年,那个时期,发射场建设正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柳林说:“父母整天忙工作,一到上班时间就把我锁在家里。等下班回来,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柳晗的母亲韩丽玲同样是“航天二代”,童年也是在柳晗姥爷姥姥没日没夜的加班中“稀里糊涂长大的”。
后来,柳林和韩丽玲双双考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中专,毕业后又自然而然留在了戈壁,顺理成章成为了“航天一代”的同事。
柳林夫妇接过父辈衣钵奋斗的年代,也是中心铸就辉煌的年代,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的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逐步成为航天大国。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柳林夫妇为了航天事业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举动,在柳晗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烙印。
2011年6月,柳晗顺利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作出选择:“我生在中心、长在中心,那里有一家人热爱的航天事业,我必须回去。”
近些年,中心执行的航天任务向着高密度常态化快速发展,柳晗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奋斗在任务最前线,助力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顺利升空。
2013年7月23日,柳晗和妻子李倩上午抽时间领了结婚证。当时,柳晗兴奋地对李倩说:“晚上下班后,咱们去吃顿好的,好好庆祝一下。”
此前,李倩在北京国贸一家公司上班。为了支持柳晗的工作,她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茫茫戈壁。
没想到,任务指挥所临时决定晚上加班,柳晗回到宿舍已经深夜。推开房门,看到妻子仍在等他回来的那一刻,柳晗鼻子不由一酸。
2014年10月,柳晗的女儿柳沐萱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女儿长大后,也能做一个航天人。”柳晗说。
(据新华社酒泉11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