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题:利用周末坚持医疗扶贫七载:这位外科医生是怎么做到的?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林苗苗
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赴贫困地区义诊、7年间免费手术救治重症患者82名、发起非公募基金会撬动社会力量关注因病致贫家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知名专家刘海鹰是怎么做到的?
让小阿妹“卸下包袱”
9岁的彝族女孩冷则曲古木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小阿妹。她看上去和同龄人没什么不同,还有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在今年9月接受刘海鹰的手术救治之前,她由于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背上就像一直背着个大包袱。小阿妹共有兄妹6人,主要靠父母养猪为生,治疗疾病对小阿妹来说几乎没有可能。
在今年初夏的一次扶贫工作中,四川省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谢芳发现了小阿妹的病情。谢芳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医生金朝晖和刘海鹰先后来到越西为小阿妹义诊,敲定了小阿妹来京的‘挺脊之行’。那一天正好是小阿妹的9岁生日,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的小阿妹妈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嘴里不停地说着‘卡沙沙’(谢谢)。”
不料就在出发赴京的前一天,村委会主任无奈地告诉谢芳,小阿妹的家人在去买票的途中突然反悔,爸爸怕手术失败会让孩子没了。在京得知突发状况后,刘海鹰说:“请给孩子一个机会,我们一定会联合最好的专家为小阿妹治病。”
“第二天一大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起赶往山里的阿妹家,经过开导终于让他们解开了心结。”谢芳说,“小阿妹很快换好了新衣服和新鞋子,一路跑在下山路的最前面,我们都赶不上她。”
经过手术,小阿妹于1个月后挺直脊梁回家了,笑容也更加自信。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都围着小阿妹转,摸摸她的背,惊叹北京的医生太神了,怎么就把小阿妹背上的“包袱”卸下来了呢?谢芳就用彝语给他们解答,但朴实单纯的山里人还是不大明白,只一个劲儿地说“天啊,太厉害了”。
他帮患者挺直了脊梁,却累弯了自己的腰
小阿妹只是刘海鹰和公益团队7年来免费救治的82位贫困脊柱疾病重症患者之一。脊柱疾病在一些边远地区更为高发,每一个患者背后往往有一个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家庭。
刘海鹰和团队专家、志愿者都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深入中西部贫困地区,足迹走过了15个省区市的39个贫困县市,开展义诊超过70次,接受义诊的脊柱疾病患者已有5000余名。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刘海鹰自己却因常年劳累患有颈椎和腰椎疾病。在每台长达数个小时的手术里,他要戴上颈托和护腰才能坚持,此外还要穿上重达十几公斤的厚重铅衣来抵御辐射。
很多人都说,刘海鹰帮无数患者挺直了脊梁,却累弯了自己的腰。朋友们见到他,都劝他“歇一歇,少干点,别累坏了身体”。作为知名脊柱外科专家,常有外地医院邀请刘海鹰去做会诊手术,酬劳不菲,而刘海鹰却选择带领团队前往偏远贫困地区,走村串户进行义诊,不但没有分文报酬,还要想方设法为重症患者来京治疗筹集资金。
由于来自企业的大额捐款不多,刘海鹰发起的基金会的很多善款都来自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过的患者,每笔善款背后几乎都有故事。刘海鹰说:“很多患者在了解到我们团队做的事后都很感动,我们的医生不收红包,善款让患者对医生的感激之情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每一笔捐款我们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开具发票,让这份对贫困重症患者的关爱传递下去。“
加快脚步,继续前行
每年要做800余台手术的刘海鹰是我国单刀手术量最高的脊柱外科医生,每天数台手术、晚上10点以后才下手术台也是常态。长时间的站立让他患上了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闭塞症,严重影响了下肢的血液循环。此外,他每天还要吃三种降压药。
在超负荷的工作下,刘海鹰仍在加快脚步,继续前行。
为了强健身体应对繁重的工作,年过半百的刘海鹰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走路锻炼。
上世纪80年代,还在河南安阳读高中的刘海鹰看到学校附近的医院外总有看不起病的人搭着棚子等候治疗,悲悯之心促使他走上了医学道路。刘海鹰说:“相比于大医、名医,我觉得做一名良医是第一位的,是医者最根本的初衷。作为一名医者,希望能用自己的德行和善举帮助更多的人,身体力行拉近患者和医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