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照顾七位老人 勇敢面对最艰难的时刻
38岁的田琴,是密云区新城子镇太古石村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故事得从2003年说起,那一年她与河北承德小伙周文军结婚了。可原本一家人平平淡淡的生活,让接二连三的变故打破了。先是2004年,丈夫的弟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照顾丈夫的爷爷及公婆的重担就落在了田琴夫妇的身上。夫妻二人奔波于密云和承德之间,虽然辛苦,但也没有感觉到太大压力。
到了2006年,身体一向很好的田琴的母亲突然得了脑血栓。母亲因为生病脾气也变得暴躁了,照顾母亲让田琴也心力交瘁。接着,2013年的一天,田琴的公公也得了脑血栓。夫妇俩连忙把生活在承德的老人接到密云来治疗。
“老人出院后,我觉得一定得把公公接到家里来疗养,不能再这样两地奔波了。”田琴说,考虑到承德还有年迈的爷爷需要照料,婆婆也年岁大了,她便提议干脆把三位老人一起接到密云生活。面对田琴的提议,丈夫也曾为难地劝她,“这样一来,以后的家务活就更多了,你会更辛苦的,受得了吗?”田琴知道丈夫心疼自己,但他还是觉得应该优先照顾老人,于是斩钉截铁地说,“受得了。”
原本就承担着照顾娘家父母及爷爷奶奶的田琴,再接来三位老人,家里的老人就变成了七位,其中两位还患有脑血栓。有时,这个老人刚照顾好,那个老人又犯病了。“最艰难的时候,是2014年,我的爷爷被确诊为胃癌晚期,丈夫的爷爷也得了脑血栓,家中七位老人,有四个身患重病。”田琴也无法确定那段艰难的时刻,她是怎么熬过来的,但她在生活中丝毫没有松懈对老人的照顾。
有人问田琴,照顾这么多老人,你不累吗?田琴总笑着说,“累啊,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看我家里有多少宝啊。”
七位老人中两位已过世
孝心不减 贵在传承
现如今,两位爷爷已经相继去世,田琴也感觉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对于在世的老人,她依旧照顾得无微不至。
“毕竟当人老了,陪伴的时间都是越来越少了。”田琴还记得,爷爷在弥留之际,还拉着她的手说:“孩子,是我们拖累了你,要不是因为这几个老人,你也可以和别的年轻人一样,风风光光地去城里打工挣钱。”看着老人离世,田琴感到特别酸楚,但同时也有一丝欣慰,“老人是笑着离开的,我这些年的辛苦,也算是都值得了。”
近几年,田琴在照顾老人的同时,在新城子小学找了一份食堂做饭的工作。每天早晨,她先去学校上班,然后再回到家中给几位老人做饭。从早到晚,一天也不闲着。周末的时候,田琴会帮老人们倒洗脸水、梳头、穿衣服,让老人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她还经常给老人们讲社会上的新鲜事儿、帮他们按摩、做辅助治疗。只要他们想吃的东西,她都会竭尽所能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
“孝敬父母,照顾公婆,这都是为人子女的本分,是应该履行的义务。”对于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家里七位老人的事,田琴习惯在称赞中保持着朴实与低调,她说,“都是我的亲人,我不照顾,谁照顾!”
或许是从小在母亲孝心行为的耳濡目染下,田琴14岁的儿子“小周”也非常懂事。有的时候,田琴会带儿子进城买书,临行前,“小周”一定会先去问问爷爷奶奶,有什么想吃的、想喝的,他会从城里带回来。
“虽然只是简单的询问,但足以证明孩子心里,装着老人,念着老人。”在那一刻,田琴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而最让田琴感到欣慰的是,儿子曾这样对她说:“妈妈,我看到您对爷爷奶奶那么好,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您对他们一样,对您好,孝顺您。”
【对话榜样】
午报记者:您如何看待被评为“北京榜样”?
田琴: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这份荣誉是对我的认可。但我更看重的是,给自己的儿子做榜样,让孩子在我身上学到什么是敬老,什么是孝道。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希望孩子在我身上学到的是善良,是孝顺。也希望他能传承这份孝心,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午报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孝道文化及其传承的?
田琴: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我没有太多大道理,我只知道“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孝顺公婆,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我也是在为人母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于天的。我还记得,是自己经历了生孩子的艰难与痛苦,才能体会一个母亲的伟大。而我的母亲,丈夫的母亲,还有母亲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伟大。
至于传承,就像血缘一样,从祖辈传给父辈,从父辈传给我们,再由我们传给子女,身体力行的表率,才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儿子说,长大后会像我孝敬父母一样来孝敬我,这份孝心就已经在传承了。
午报记者: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希望?
田琴:以前的时候,我也曾希望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去接触更精彩的世界。但现在我只希望家里的老人健康、平安,我们夫妻恩爱、和睦,孩子可以快乐成长,一家人平平淡淡地生活,才是最真实的美好。
□本报记者 王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