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腔】编者按:
对话热门人物,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一人一面,还是一人千面?开腔,不只是语言的交流,更是灵魂的触碰。在这里,新闻主角变得更加立体。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4日电 题:对话张悦然:当年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现在怎样了?
记者 上官云
“我麻木不仁地摇头,有点矫情地说:最后一次,再为我做一只陶罢。我感到我的内心很荒唐地触动了两个凹凸不平的烙字:爱情。”——《陶之陨》
18年前,高中生张悦然写下这篇文章,主题是早恋。当时,捧红韩寒、郭敬明等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风头正劲,她凭借此文获得2001年该比赛的一等奖。
张悦然 摄影师:王旭冬
仿佛一夜成名,她变为年轻人眼中的成功范本。之后,写小说、办杂志,教书,将人生图景不断向前拓展。区别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举办之初的繁华,她也感受到了当下文学的寂寞,并努力想改变这一切。
作文大赛带来的“成功榜样”
如今,在一些对谈场合,张悦然偏爱深色着装,有时会带一个帆布包。发言时语速不快,声音很平和,“成熟稳重”是很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与当年青涩的样子截然不同。
大约20年前,《萌芽》杂志发起“新概念作文大赛”,在高中生里发掘了一批颇有文学才华的年轻人。张悦然作为第三届比赛一等奖得主,很快被推到台前,接受读者崇拜的目光。
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些生疏,对80后乃至更年长的读者而言,它却代表了一种文学潮流,影响力绝不亚于现在最火爆的选秀节目。
张悦然被安排着去各处书店签售,宣传横幅上多半会加上“美女作家”一类的称呼。她每次看到,都会觉得有些局促不安,总觉得那不是自己。
参赛时,她正在山东省实验中学念高中,获奖后得到一个保送清华大学的机会。虽然最终没去成,但并没妨碍经常被作为成功案例提及。
像是感受到作为公众人物的压力,她从2004年开始,两年时间内接连出版长篇小说《樱桃之远》和《誓鸟》、短篇小说集《十爱》等作品,拥有了稳定的读者群。
有人认为,张悦然能够火起来是赶上了文学的繁盛时代:毕竟那时还有那么多人真心实意热爱着写作。
张悦然 摄影师:曹有涛
“很难得,文学曾拥有那么高的地位,获得那么高的关注度。”张悦然喜欢那时的写作氛围,但觉得作为80后,赶上的只是繁盛期的一个尾巴。
“能沐浴到文学的夕阳也挺好。”张悦然声音里带着些许怀念,“毕竟是一个人生舞台,让你能够展示自己”。
编杂志,为文学组个“朋友圈”
获奖几年后,26岁的张悦然萌生了一个想法:编杂志。起因之一,是想念在网络论坛上热烈谈论文学的日子,想给文学一个相对纯粹的交流空间。
于是,2008年,《鲤》出现了,张悦然任主编。
最初,杂志社拥有一个两层的工作室,坐标望京,很多志愿者穿梭往来,跟编辑们争论文学的种种话题。
《鲤》的周围聚集着周嘉宁等作家,像是为文学组了一个“朋友圈”。杂志属于主题书,不定期出版。同时,也会对国外年轻作家的作品进行译介。
张悦然常常被读者们的反馈感动:有人寄来很多照片,拍摄《鲤》的封面,从第一期到最新一期。那段日子她过得相当开心,“那是和文学在一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