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背骨人” 他7年安葬21具烈士遗骸-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太行山上的“背骨人” 他7年安葬21具烈士遗骸

2019-04-07 08:47:00

  新华社太原4月5日电 题:太行山上的“背骨人” 他7年安葬21具烈士遗骸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魏飚 赵阳

  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在太行山上与日军英勇奋战,不惜牺牲生命……

  70多年后,和平年代,太行山里一位叫郭海波的村民,不忍烈士遗骸散落深山,只身一人,翻越茫茫大山,7年的时间,上百次寻找,背21具八路军烈士遗骸下山安葬。

  “八路军老爷爷,咱们回家。”

  “他们把命都丢在了这里,我做这点事不算啥。”

  这位“70后”村民,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和平年代深沉的家国情怀。

  “很心酸,必须带烈士下山”

  山西黎城县孔家峧村,太行山一个狭长的村庄,5公里长的村落分布在山沟的中间地带。这里三面环山,十分隐蔽,正因为特殊的地形特点,在抗战时期,孔家峧村一度成为八路军的驻扎地之一。

  郭海波1975年出生,家人世代生活在这里。他说,小时候就听爷爷和村里老人讲当年八路军杀鬼子的故事。村里老人总说,当年八路军特别苦,在山上和日寇打游击,很多八路军战士都献出了生命。

  2009年,郭海波在山上偶然发现几块疑似人体骨骼。放羊老人说,那是“八路军的骨头”。郭海波看到,这些遗骨散落在草丛中,大多都不完整了。

  这样的情景,让郭海波很难受,当时他就下决心要保护山上的战士遗骸。

  “必须带烈士们下山!”郭海波暗下决心。

  2012年,郭海波放弃在外打工的机会,开始在山上寻找烈士遗骸。当时,这件事只有郭海波自己知道,甚至最亲近的妻子和孩子,他也没透露半个字。“担心他们害怕。”郭海波说。

  郭海波记得,刚开始,他将遗骸悄悄放到了院里不住人的西屋。有一次,妻子张建玲做饭找柴火,打开袋子一看,是骨头,把她吓得够呛。看到妻子拎着布袋,郭海波吼道:“别动!那是人骨头!”。张建玲一下就火了,她大声说:“你不打工挣钱也就算了,还把死人骨头背回家,你不怕吓着我和孩子?”

  妻子跟郭海波生气,好几天不说话。郭海波反复跟妻子沟通,告诉她那是八路军的遗骨,他们是因为保卫我们生活的家园才牺牲的。最终,妻子的工作做通了。

  就这样,郭海波由此开始了正式寻找八路军遗骸的艰辛之路。

  “八路军老爷爷,咱们回家!”

  地处太行山的黎城县,仅狭长的孔家峧村就有山头十几个,有的像刀砍斧剁一样,非常险峻,茫茫大山怎么找?即便是找到怎样确认就是八路军的遗骸?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郭海波心头。

  在郭海波家的祖宅,曾经驻扎过八路军将领,至今还保存着近千张粮单、账单。据长治市党史办专家说,郭海波家的单据是真实的,账单中的代号级别也比较高,涉及八路军总部直属单位。根据郭家保存下来的单据计算,粮草往来数量巨大。而孔家峧很可能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秘密机关。

  郭海波一有空就翻看这些粮单、账单,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他发现,上面可以较精准地定位到八路军遗骨分布位置。

  “根据粮单上记录的方向,大致可以定位出当年八路军的活动范围。粮单上记录的送粮数量,大致可以估算出游击根据地的范围。而从粮食种类来看,送细粮的位置大多是野战医院,送粗粮的位置是山上驻地和临时指挥部……”郭海波告诉记者,他还寻访过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在他的脑海中,八路军烈士遗骨分布图越来越清晰。

  一身迷彩,一把镰刀,一个布袋,一壶白开水,两三个馒头。这是郭海波每次出发前的“标配”。

  用镰刀砍掉挡路的荆棘,用布袋背回烈士的遗骸,渴了喝两口白开水,饿了咬一口干馍馍。早出晚归,一出门寻找就是一整天时间。2012年至今,郭海波上山足有百次,他的脚步走遍了黎城大大小小的山头,还走到了武乡、左权等周边革命老区。

  郭海波说,根据老人的讲述和积累的经验,八路军遗骸周边会有砖头和石板,活着的战士会在上面写上或刻上牺牲者的名字和部队番号等。有时候战斗激烈紧迫,有的牺牲战士就近、就地掩埋,堆积起来个小土包。对于有这些特征的地方,他会格外留意。

  找到散落的遗骸后,他每次都深深鞠一躬并说:“八路军老爷爷,咱们回家吧。”

  有八路军遗骸的地方地势非常艰险,随着时间推移,八路军遗骸越来越难找。

  4月初,记者跟随郭海波上山搜寻的路线几乎都是悬崖峭壁,山坡近乎垂直,落差很大,30厘米宽的山路只能挪动向前。

  看到郭海波一人寻找显得有些吃力。记者问:“你为什么不找个人帮助你一起找?”

  “我不想因为我个人做的事,让别人有啥闪失。”郭海波说。

  郭海波说,这么多年来,曾经也有村民表示“不理解”,有人说他是“神经病”,但是自己没放心上。因为看到八路军战士遗骸下山安葬,他就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他们把命都丢在了这里,我做这点事不算啥”

  2013年,郭海波就开始四处找人帮助筹款,准备修建烈士墓。郭海波将烈士墓的地点,选在了距村子西边1公里的一块坡地上。

  “这片土地是当年八路军平整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在这块土地上给他们安一个‘家’。”郭海波说。

  经过多方努力,郭海波争取到慈善捐款,又借到一些钱,在2017年,烈士墓终于建成。21口棺木安放着21位烈士的遗骸,烈士们的遗骨静静地躺在这里。

  清明节前夕,黎城县一些单位组织到烈士墓的石碑前敬献花圈,也有个人自发前来祭奠。很多人都知道,这座烈士墓里安葬的八路军遗骸是郭海波这几年辛苦找到的。

  有的人见到郭海波会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也有很多人拉着郭海波要跟他合影,但是郭海波觉得他做这件事“不值一提”。

  “他们把命都丢在了这里,我做这点事不算啥。”郭海波说。

  “寻找八路军遗骸的工作还要继续,没有完成时。”郭海波说,和平年代,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些为国尽忠的英雄们。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砚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山火无情 英雄不朽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全国劳模吴吉林:用创新奉献企业,把光明留...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90后成都小伙痴迷棒垒球8年 到全国20多个城市做推广

    痴迷棒垒球的李小龙。今年28岁的成都小伙李小龙,8年前接触棒垒球,痴迷至今。为了从事棒垒球方面的工作,他带团队先后到全国20多个城市推广棒垒球运动。“棒垒球是很适合东方人的运动,我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棒垒球。”李小龙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喜欢上了这项时髦运动,已有近四五万人在玩,而八年前只有两三百人。

  • 赵宝刚:现实题材是创作主流

    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成为观众耳熟能详的青春三部曲之后,赵宝刚再一次用镜头聚焦现实的青春群像。由他执导的电视剧《青春斗》日前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开播,影片以5个年轻女孩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自我斗争、改变命运的青春、成长与蜕变的故事。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80后留守儿童变身记:不当“码农”当“鹅农”

    汽车穿过村庄和田野,柏瑞灰鹅养殖基地位于兴国县隆坪乡龙下村油槽组一处山坳里的。25年前,11岁的江西兴国男孩吴永柏在懵懂中成了家乡第一代留守儿童。而今,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放弃了打拼10年的深圳IT行业,回到家乡,变成了一个“鹅农”。

  • 徐州“轮胎王”转型记

    江苏徐州曾经有个“轮胎王”。民营企业家王来志十多年前就开始做轮胎化工生意,由于他的轮胎生意当时在徐州做得最大,再加上本人姓王,大家都管他叫“轮胎王”。他本以为会把这行一直干到老,谁知风向变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