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守护那片绿色——追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干部于海俊-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用生命守护那片绿色——追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干部于海俊

2019-07-29 19:16:53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9日电题:用生命守护那片绿色——追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干部于海俊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张丽娜、邹俭朴

  他扎根边疆、恪尽职守,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在深山老林一干就是32年,参与完成上百项生态科研项目。殉职的前一天,他还递交了一份学习报告:以“坐不住、睡不着、等不得”的紧迫意识,大力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指示精神;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带队扑救林火12次,最后一次倒在了挚爱的林海,生命定格在56岁。400多名干部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百万网友在线惜别这名素不相识的林区干部;

  他为人正直、清廉为官,办公室堆满了书籍、文件和奖状,座椅的扶手磨出了窟窿、洗脸盆用得掉了瓷。60多平方米的家中,装修摆设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学林、务林、忠于林,守林、爱林、殉于林,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让我带队上吧!”

  2019年6月19日下午3时07分。

  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林业局上央格气林场突然发现雷电火烟点。片区分管干部恰好不在。十万火急之时,于海俊换上工作服到防火办请命,“让我带队上吧!”

  随即,他带着60多名队员奔赴火线。

  偃松、站杆、倒木多,林火已发展成树冠火,加速蔓延。这场面,于海俊并不陌生。因为经常上火场,积累了丰富的扑火经验,他和战友们曾共同挺过了很多次险情。

  经过几小时的奋力扑救,20时40分左右,火场全线合围。

  外围明火虽已扑灭,但一些倒木站杆上残留的星火还在闪烁,随时可能复燃。于海俊没有休息,继续带队员清理火场,亲自拿着GPS测量火场面积。

  “快来人!砸到人了!” 21时左右,正在清理余火的根河林业局护林防火管理办副主任郑晓强突然听到对讲机内传出呼喊,跑近一看,一根10余米长、30多厘米粗的过火站杆,重重地将于海俊砸倒在地。已处于休克状态的他手中还紧紧地攥着GPS定位仪。

  挪开压在身上的站杆后,郑晓强发现于海俊的左腿已经被砸碎,根本“拿不成个”。大伙儿赶紧用木头做了个担架抬他下山。遍地是一人多高的偃松和灌丛,加上天黑和浓烟,走起来特别艰难。二十几个人戴着头灯在前面用油锯、砍刀开路,15个人轮番替换抬运担架。

  下山后因救护车开不进来,还要再步行走一段简易公路。

  就在这最后一段路上,于海俊永远地“睡着了”。

  汗水,浇湿了来路;鲜血,染红了归途。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兴安大地上,有近5万名干部职工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

  2017年5月2日毕拉河那场大火,也是于海俊率队支援。队伍休整时,队员们想在火场外围就近宿营,性格温和的于海俊一反常态,坚决不许,要求全员撤到河边宿营。河边宿营地冷风习习,往返火场距离又远,又累又困的队员都不理解。但到后半夜,风向突变,火过林木,原宿营地瞬间便被大火“吞噬”,队员们惊出一身冷汗。

  在2018年的一次扑火任务中,于海俊为不影响队伍士气,拖着因被水桶砸伤肿得无法脱鞋的脚,硬生生连续在山上奋战了6天6夜。

  “作为指挥员,他不一定要在一线冲锋陷阵,但多年来他已习惯这种工作方式,必须沿火场亲自检查一遍才放心。”郑晓强至今无法相信,那个和自己并肩作战的队友怎么就没了呢?

  与于海俊生命一同定格的,还有一本厚厚的《林火扑救记事》,他在扉页上写着“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最终,在经历了十数次火海考验后,人和本不幸永别了。

1 2 3 共3页

来源:新华网
编辑:蔺凯伊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沙溢、胡可主演话剧《革命之路》将亮相国家大剧院

    话剧《革命之路》将于8月14至16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并开启全国巡演。该剧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的同名小说,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姜涛执导,沙溢、胡可领衔主演。

  • “篮球少女”出山记

    每天下午5点到8点半,是太原市进山中学女子篮球队的训练时间。队里三个来自太岳老区的“篮球少女”,训练得格外刻苦。“走出大山不容易。”队员姚晓妮说。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采蜜人”胡建华:在新疆开拓“甜蜜事业”

    七月的新疆,骄阳似火,正值农作物成熟的季节,也是蜂蜜的收获季。37岁的胡建华和往常一样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新疆呼图壁县园户村镇马场湖村的蜜蜂养殖点收蜂蜜。

  • 马云:杭州的常态将成世界许多城市的常态

    “杭州可能是中国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地方,出门只需带一个手机。我相信今天杭州在数字技术上的常态,会成为世界很多城市的常态。”22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参加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时,与参会的中外政企学界嘉宾分享了他关于数字经济的思考。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