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军:剧场里的“人类学抽样研究”
新青年剧团与中间剧场联合出品、李建军导演的戏剧《人类简史》开场,以20余名素人演员借助依次上台,穿上他们散落在地面上的各式各样鞋子的方式,在观众面前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
为你而战,18000人的送别
8日CBA北京首钢对阵深圳新世纪的赛前,没有音乐,双方球员沉默着认真练球,络绎进场的观众不作声地寻找座椅,1万8千人的球场如上演一出巨大的默剧。这一晚,他们为一个人而来,要向他做最后告别。
修鞋老人 孙靖:第一还债,第二收完活,买报纸看,看报纸上跟我一样说“我家有难了”,我每天看那。我硬撑,我不赚钱,我只要能生存,我自己过得来了,我还要让别人也过得去。
自从儿子走后,十几年间,孙靖已经记不清他多少次跑到医院,给素不相识的患者送钱。哪怕是预支工资,想尽办法也要帮。
邻居:去年,这边上着火了,给人家500块钱、米、油,帮助人家。
记者:他经常这样吗?
邻居:经常。一直捐助人家,每天挺辛苦的。
修鞋老人 孙靖:我就想,别人为什么帮我,我为什么不能帮别人,张口容易合口难。这个情,我没法还,一辈子。
省吃俭用 全年无休 攒钱捐款
老人修鞋的店是租的,地方很小,就十来平米,工作休息都在里面。开店开了4年多,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没休息过,包括过年。他做一顿饭吃两三天,十多年没买过新衣服。每天忙个不停,从早上七点一直到凌晨,修鞋、攒钱、捐钱,周而复始。
孙靖的修鞋店是在一个小巷子里,但因为手艺好、人又实在,来找他修鞋的人不少。
顾客 王春梅:经常过来,我的鞋大多数都是在这儿修的,因为他做活比较细,人特别诚实。
店里目前就他一个人,相比较外间修鞋的场地,里间这个三四平米大的地方,既是厨房又是卧室,转身都难,但老人依然给我们介绍着他的家当。
修鞋老人 孙靖:三床被,我花了不到80块钱,旧货市场帮了我大忙了,锅碗瓢盆,都是在旧货市场淘来的,刀两块、菜板两块,我的衣服,我从来没买过新的。
当记者问老人,忙不过来也请个帮手,是不是怕花钱。老人指了指进门处贴的一张广告单,他只招贫困家庭的学徒,而且学费全免。四年间,他通过媒体广告、当地社区招来十多位学徒。
修鞋老人 孙靖:特别困难的,我肯定不要(学费),路费我都给。四川、广东、河南的,他来了,免费来学。
这些年,孙靖老人不仅是捐款教手艺,凡是来他店里修鞋的老人、残疾人、环卫工,一律免费。
爱从来不是单行线
在旁人看来,年近七十的孙靖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知道他是在回报社会,对他更多的是心疼。
德不孤,必有邻。经常有人隔三岔五给他送饭、送水果,有人送来电暖气、电脑,这些都让孙老先生很感动,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个纸箱子,一个退伍军人送的。
这个大纸箱放在老人的床边,让本来就很拥挤的地方更加转不开身。为残疾学校募集鞋的“项目”,是退伍军人赵海龙提供的。因为常在老人这修鞋,一来二去熟悉了,有了将旧鞋回收再利用的想法。
退伍军人 赵海龙:陕西省残疾学校,应该是今年上半年捐过30双,是通过这个老人孙师傅捐过去的。他刚好又攒了一部分鞋,别人不要的鞋,他缝缝补补修好了,然后我这边联系。
老人的善举,不仅让更多人来找他修鞋,还有人送来电暖气、电脑。
顾客 吴女士:说老实话,他对别人好,咱们也要对他好,是吧。有时候我就买点菜,放到他这儿,买点吃的,放到他这儿。
年底即将到来,老人租住的铺子面临拆迁,当地社区和一些好心人正在积极为他奔波找新的地方。老人告诉记者,明年国家要实现全面脱贫,他已经攒够了明年扶贫日的捐款,一定比今年准时,比今年还多。
修鞋老人 孙靖:我今年有(捐款),明年还有。我现在已经生活得很不错了,要吃有吃,要喝有喝,我钱还花不了。
记者:那捐五百、一千甚至一万,不疼吗?
修鞋老人 孙靖:还舒服了,信不信。拿出去,这个钱起作用了,管用,在他身上管用,放在我兜里,钱多了有什么意义吗?钱多了,是废纸一张,拿出去,用出来,它才有真正的价值。
孙靖老人并不欠这个社会什么,当年那么多人资助他孩子治病,没有一个是要求回报的。真正让他感觉无以为报的不是钱,而是社会的温暖和善意,所以他甘愿修行,用下半辈子来回馈社会。既然雪中送炭之恩一生难报,那就让自己成为送炭人吧。
新青年剧团与中间剧场联合出品、李建军导演的戏剧《人类简史》开场,以20余名素人演员借助依次上台,穿上他们散落在地面上的各式各样鞋子的方式,在观众面前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8日CBA北京首钢对阵深圳新世纪的赛前,没有音乐,双方球员沉默着认真练球,络绎进场的观众不作声地寻找座椅,1万8千人的球场如上演一出巨大的默剧。这一晚,他们为一个人而来,要向他做最后告别。
一位抛弃高薪的青岛汉子,一头扎入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历时两年多,耗资甚巨,终于研发出美国FDA批复的首台智能网式雾化器,其出发点就是想让全球哮喘儿童早日康复。
“我干农业完全是误打误撞。”夏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2014年底,25岁的夏娟从陕西西安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宁夏创业。彼时,枸杞品种“宁杞7号”大热,她从中看到了商机,便和两个朋友一拍即合投身农业,开始繁育枸杞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