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业力量投入促进升级迭代
让黄晓燕深思的,是儿童主任的能力建设问题。
“儿童主任帮助解决困境儿童的生活补助申请等具体问题是做得很好,但是再深入一点,比如面对儿童辍学问题、网瘾问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对专业性要求很高。这时候儿童主任的专业能力就会显得有些吃力。怎么不断升级、迭代是需要考虑的。”黄晓燕说。
充足的、专业的人力投入是一个长期问题。关爱留守儿童,与募捐等慈善活动不同,是一项要求非常复杂细碎而又难以看出明显成果的工作。
刘薇从作为驻地社工的工作实际估算,一个儿童主任深入关照10个孩子比较合适,“再多可能就没办法很细致地进行工作了”。
国际认同的标准是,儿童发生问题或受到伤害,保护力量一小时内可以到达。大量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工参与,让每个社区村寨都有儿童社工组织,是张敏认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采访过程中,张敏用很长时间介绍了云南省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外来社工组织+本地社工组织+乡村社区小组”的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是于2005年注册的本土社区服务机构。2013年以来,中心派驻两名佤族社工进驻刀董村,共同的语言与文化让两位佤族社工更易得到村民的信赖。两名社工在村寨中发展了20多位社区骨干志愿者,盘活了原有村中的儿童之家、村中小学等资源。社工工作结束后,村里的社工团队在中心支持下继续开展工作,并于2016年注册成为独立的本地社会工作机构。
而社工组织的现状是工作往往依托于政府购买服务,否则难以存活。“留守儿童的工作主要是民政部门主管,但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有限,政府最重要的是制定好的政策,多购买专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张敏建议。王维平委员建议,可将具有心理教师资格证的志愿者纳入其中。
对此,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儿童保护处处长杨剑表示,今年民政部已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聚焦到农村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资金将用于支持提供儿童关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工机构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
浩德基金会副理事长刘树青在为两年多来的工作做总结时坦言:“目前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还只是治标之举,因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就在那里,已经形成事实,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关心关爱和保护好他们的权益。”
而治本之策,每一个受访的人都提到了脱贫攻坚。“作为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增多了,有一些父母也认识到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就从外地回来了。”刘薇说。
郭薇数了数,自己村里的留守儿童从2018年的45名下降到了现在的30名。她说起一个初中的孩子,曾经父母在大连打工,后来回到镇上工作并买了房子,把孩子接过去一起住。放假时碰到郭薇,孩子跟她说:“想吃什么好吃的,妈妈都可以做,写完作业还可以陪我一起散步”。眼里满是高兴。(光明日报记者 陈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