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关注】夕阳归处
——一个“老年文化大本营”守望者的故事
书法绘画 李法明
从银锭桥出发,沿着后海北沿行走约700米,在后海与滨海胡同的交叉口,可以看到一家并不显眼的茶馆——康龄轩茶馆。敲门,掀开帘子,入室,茶馆的女主人李芹笑脸相迎。
古朴的屏风、雅致的字画、木质的桌椅、小巧的茶壶……每个角落都尽显茶馆之静雅、温馨。李芹说:“康龄轩寓意健康老人之家,当初布置房间的时候,我就是想让它尽可能像个‘家’,以便让老年人在这里获得快乐和温暖。”
这个“家”是不少老人的活动场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老人们在此品茶,下棋,画画,听评书……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如今,许多外地以及国外的老人也专门赶来,感受这里的氛围。
这一切,是康龄轩女主人李芹14年执着的坚持。
从“健康”茶馆到文化大本营
李芹是上海人,1996年,她带着从海南赚的第一桶金来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她先在一家杂志社上班,1999年重阳节那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她开始了一个注定要“赔本的买卖”——投身老年人事业。
1999年,李芹创办了中老年健康课堂。“当初我就想举办一系列讲座,请专家给老年人讲解健康养生知识。”李芹告诉记者,“起初,我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每次都会为场地发愁,天天打游击。”
为了给讲座提供一个固定场所,2002年12月,李芹说服了朋友投资合作开办了康龄轩茶馆,希望靠自己的市场运营维持“课堂”的发展,既开店经营,又当老年人活动站。当时,李芹定了2元一天的茶位服务老人。但由于入不敷出,合伙人不久退股撤资。
但此时老人已经习惯了“课堂”和茶馆的存在。李芹说:“2003年非典过去之后,憋在家里好久的老年人天天打电话问现在组织什么活动,安排什么课,那段时间,我们不停地接电话,因为那边的声音一直在说,直到我们口里唾沫干了,耳朵木了。”虽然忙得饭都来不及吃,但李芹内心还是感觉很开心,“课堂长大了,大家都能想到我们了。”
但由于茶馆根本不盈利,房租成了李芹最头疼的事情。因为房租问题,茶馆多次搬家,她发牢骚道,“一路走来辛苦不说,搭了热心人的情,欠了好心人的钱,与谁合作谁和你一起填窟窿,累了一茬又一茬的员工和你奉献,没钱了,活动还怎么办,运营的开销找谁要?”
后来,老人们得知了情况,也用实际行动支持李芹的“事业”。2008年,45个老人凑了12.8万元帮助李芹分担房租压力。
2012年,由于李芹交不起每年数十万的高额房租,康龄轩茶馆一度面临关门的危险,但一位老人的儿子张先生听说这个情况,主动将自己在后海的餐馆无偿捐献出来,改造成了现在占地100多平方米的茶馆。
如今,小茶馆成了不少老年人的“大本营”,评书、老人相亲、文艺晚会、书法比赛等活动竞相上演。而在茶馆之外,李芹还会定期组织老人们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京剧社、合唱队、民族舞队、摄影组……让老年人尽情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