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阿康书记的“三千精神”
——记余姚市谢家路村党委书记钱建康
【人物名片】钱建康,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党委书记
晚上8时,走进谢家路村委会大楼,进门就看到正在值班的“阿康书记”。
“村民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才找得到人,这时办公才叫‘踩对点’。”他告诉记者,村干部夜间工作制已坚持了12年。
52岁的钱建康,经过商、办过厂。不到10年,他就把一个集体经济弱、农民增收慢的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千方百计让村民增收入
钱建康当“村官”是从挨骂开始的。过去,谢家路村前不靠山,后不着海,又远离集镇,没有什么发展优势。可钱建康却看准了本村地处镇中心的“战略要地”,提出市场兴村的新思路。
一开始,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钱建康认为,村民的不理解是暂时的,只要出于公心,大家自然会支持。
在集体资金筹措不足的情况下,钱建康横下一条心,以个人名义在银行贷款5万元,建了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生意很红火。不久,村集体又陆续投入400多万元,建起综合性市场和商贸一条街,挖到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村民的腰包鼓了,可阿康书记并未就此满足,他谋划着筑巢引凤。
听说附近有一家企业想投资2000万元扩产,他赶去联系却吃了“闭门羹”。一天晚上9时多,下着大雨。钱建康第6次来到该公司,人淋得像个“落汤鸡”。那位老板终于被感动了,“有你这样办事认真的村干部,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当即拍板,项目就放在谢家路村。
一家家规模企业像一只只金凤凰飞进了村里。今年,全村已有企业90多家,其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4家,1亿元以上的两家,使700多名农民变成了工人,带动了家庭配件加工和种植业,还带出了一批“小老板”。
千言万语帮群众解忧难
征地拆迁,被不少村干部戏称为“新天下第一难”。然而,在谢家路村,600多户村民自觉自愿配合拆迁工作,不但没有多要一分钱补偿款,有的村民甚至还主动放弃应得的补偿。邻村上门讨教经验,钱建康说,诀窍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
七组的一条中心横路拓宽时,按规划,马路几乎穿过村民宋桂尧家门前的整个庭院,从他家屋里出来的落差达1米多,全家人的进出成了问题。考虑到这个实际状况,阿康书记带着村干部事前就忙活开了:有做宋桂尧全家思想工作的,有主动为他家设计进出路线的,上门做工作的人一拨接一拨。
后来,村里还出钱在他家东侧修了个坡道,方便全家人进出。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宋桂尧从阿康书记手里接过了按标准支付的补偿款。
在阿康书记看来,群众工作难做,难就难在利益调整。“如果在决策前听取了村民的意见,村民自己做了主,工作有什么难呢?”
在村“两委”班子会议上,他提出“阳光村务八步法”,村里的重大事务,从决策到执行要经过8个步骤:收集民意、提交提案、方案论证、党员讨论、形成决议、作出决定、监督实施、结果公开。一环扣一环,环环都有党员、群众参与。
2002年以来,村“两委”共收到意见建议1338件,都已办结。
千辛万苦为百姓办实事
阿康书记从20岁就做榨菜生意,还办了一家加工厂。后来,又投资组建了一家建筑工程队,效益很好。但自从忙活起村里的发展,他没时间和精力去打理,自家的企业竟倒闭了。在他工程队打工的人,已有不少成了百万富翁。聊起这些,阿康书记坦然一笑:“看到更多的村民富起来了,又感到很自豪。”
一年夏天,因疲劳过度,阿康书记突然晕倒在地,医生要他立即住院,他就在办公室一边输液,一边处理手头工作。村民们知道后无不心疼地说:“你可是村里的主心骨,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为集体、为村民,阿康书记可谓呕心沥血,但对家庭、对妻子,却欠下了一份份亲情。2001年8月,妻子患阑尾炎在医院动手术,阿康书记看着瘦弱的妻子躺在病床上,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他妻子至今清楚地记得丈夫说的那番话:“自己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就那么多,顾了大家,就顾不上小家了。”
【人物感言】村干部不好当,仅仅有热情和觉悟还不够,还要有带着群众致富和发展村里的本领。 (记者 余勤 通讯员 盛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