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是一个青年农民工从打工学手艺、当厨师、开饭店、建公司、办企业的人生轨迹,靠着自己的诚信和勤劳,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企业家梦想。
这是一个由给别人打工挣辛苦钱的农民工华丽转身为民营企业家的创业故事。
这是当今青年人自强不息,他用睿智、坚毅、果敢、精明写出了精彩人生,勤劳苦干实现创业梦想的典型样板。
这位敢闯敢干、谈吐流利的青年人叫于丙乾,是甘肃省灵台县陇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他 ,14岁从小家庭里走向大社会闯荡。先当小工,后来在饭店里学配菜、炒菜、学烹饪技术;20岁回到家乡,被镇上的一家饭店老板聘为厨师。由于他的手艺好,饭店的生意十分火爆,在每天的忙碌之外,他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挣辛苦钱。干了两年,他辞职另起炉灶开办属于自己经营的一家饭店——香满楼,饭店虽然不大,但每天来来往往的食客和光顾者却不少。
在他饭店开业两年里,干得风生水起,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他却激流勇退,把饭店交给妻子经营,自己又谋划起另外一件大事,建办陇香食品厂,产品远销广东省的深圳特区。
见到这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聪明睿智的“80”后小伙子,正在陇香食品厂里身着工作服、穿梭在厂房和办公室,指导生产,接待客户,和客商谈生意。
从农民工到创办香满楼饭店,再到自筹资金建办灵台县首家陇香食品公司总经理,他书写了一部农民工的奋斗史、创业史。
寻梦:从学厨师开始
1996年,14岁的于丙乾,由于家庭贫困和生活所迫,只身前往北京打工闯荡。
作为家中的长子,于丙乾承载着父母“跳出农门”的所有期盼。然而,初三刚上几天,他就从学校跑了。“家里太穷了,学上不下去,脑子里想的就是赚钱,让父母过好日子。”从落后闭塞的农家小院走出的于丙乾,大城市的繁华深深吸引着他,但外面精彩的花花世界和他想象要的生活相差甚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孤单的于丙乾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开始了人生的寻梦之旅。
“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趁着年轻,就要到外面闯一闯,历经风雨见彩虹”。这是记者采访时于丙乾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最初在北京闯荡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个月仅有300元收入的他,跟许多打工者一样,租住在郊区大杂院又小又阴冷的小屋子里,以供他晚间蜗居。在学厨师的日子里,于丙乾每天重复做着洗菜、切菜、配菜、炒菜,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生意最红火、最繁忙的时候,他常常顾不上吃饭,每天几乎是跑步上班,没有休息日,能坐下来很逍遥的吃一顿饭成了他的奢望。吃最简单的饭菜,干最苦最多的活,玩了命地学,拼了命地干,短时间内成长为酒店的骨干厨师。
就是在学艺这段的日子里,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学到了真本事。4年后,带着学成的厨师手艺和丰富的从业经历,于丙乾满载而归。从家乡走出,今又返回来服务家乡经济发展。在灵台县朝那镇一家饭店,于丙乾被聘为厨师,开始了他的寻梦人生。
织梦:开办属于自己的饭店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到了年尾要借米借面过年关。”于丙乾说。他出生的平凉市灵台县什字镇北沟村,是个有名的贫困村。
在于丙乾的记忆中,家里除了借米借面,还要借钱供他读书。
给别人打工当了4年厨师的于丙乾,积累了丰富的烹饪技艺。他不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挣辛苦钱,他要开办属于自己的饭店。
为了筹集资金,父母把借的攒的一大包钱送来了,他打开一看,还有几十张角票,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辈子我要争气挣钱。”
7年前,靠着打工挣来的几千元本钱,于丙乾另起炉灶,在他打工的朝那镇开办了“香满楼”饭店,饭店开张了,第一个月下来,一盘点营业额近万元。这让初次创业的于丙乾尝到了甜头,他兴奋地睡不着觉。
那一年,他的饭店营业收入20多万元,净利近10万元。当记者为他的成功表示祝贺,他却淡淡地表示,“也许别人只看到我们成功的一面,酸甜苦辣不是一时能说得清的。”
“初入餐饮行业,我觉得一开始不要急着挣钱,重要的是,先学会做好菜和面食,饭香客自来,要把饭菜质量看成饭店发展的根本!”于丙乾开办的香满楼饭店,生意蒸蒸日上,为他积聚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凭着爱思考、肯钻研的劲儿,很快,他成了朝那镇40多家饭店有名气的厨师。
当了4年厨师和老板,于丙乾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他思路开阔了,想法更多了。他又把目光盯上了更大更广阔的天地。
于丙乾喜滋滋地又在平凉市开了一家火锅店,也许是火锅店适应不了城市食客的口味,加之经营不善,不到半年,火锅店就关门了。
然而,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资金血本无归,还亏了60多万元;也买来一个血的教训,创业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复制。”于丙乾总结道。
火锅店赔钱后,于丙乾转换创业思路,涉足了工程建设行业,承包了一些建筑工程,干了2年,积攒了一些资金,又东山再起,谋划着创办食品加工厂。
成功总是青睐那些敢于担当与付出的人。10余年间,当年的香满楼饭店已发展成闻名灵台县西部乡镇的老百姓饭店。每年获利30多万元。
“别看现在每天顾客盈门,其实这一切都是被失败逼出来的。每一次从零开始,就逼着我往前跨一步,走着走着,就成今天这样了。”于丙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