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巫中民:一位民间收藏者的红色情怀
//www.auribault.com2014-06-19来源: 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他倾其所有,用32年的时间收集红色文物;并建起中央苏区博物馆和客家红博物馆,每年自掏腰包300多万元,免费供游客参观——

一位民间收藏者的红色情怀

  位于连城县城区的中央苏区博物馆和客家红博物馆,是经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我省为数不多的两家省级民办博物馆。近日,记者慕名来到这两家博物馆采访。见到馆主巫中民时,他正在为游客当讲解员。

  “这里的红色馆藏,主要包括伟人的像章、徽章以及苏区粮票、代金券、报刊插图等。”据巫中民介绍,他收藏的两三万件藏品中,仅红色文物就达1万多件,其中不少是国家一级文物。去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马英民和北京文物鉴定委员会文物鉴定专家到此视察后表示,这里的不少红色文物填补了国内在党史和军史文物收藏方面的一些空白,比如1930年6月30日出版的第4期《闽西画报》和9枚中央苏维埃政府印章等。

  “开馆至今,到此免费参观的游客已突破20万人次。博物馆每年的开销很大,仅安保就得花费100多万元,加上场地租金和工作人员的工资,一年下来开支不少于300万元。”巫中民说,这项公益事业的支出,主要靠他做一些文化产业来支撑。

  “为何每年花这么多钱来办博物馆?”记者不禁问道。巫中民的回答很简单:“一是这些藏品都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我生长在革命老区连城,从小就对红色文物感兴趣。”

  今年50岁的巫中民,从1982年开始从事收藏,至今已有32年的收藏资历。他对红色文物的兴趣,得从一枚银圆说起。

  巫中民生长在连城县宣和乡洋贝村,村庄坐落在松毛岭山脚下。长征前,中央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这里。巫中民的父母都是农民,小时候家里穷。每年大年初一,他和兄弟姐妹都能得到两角压岁钱,而父亲总会拿出家里唯一的一枚银圆给他自己当“压岁钱”。小中民很好奇,每年都追着问为什么,父亲总是借机给他讲一些历史掌故,其中很多是红色故事。关于松毛岭战役的故事,让他特别着迷。

  “小时候跟着父亲上山砍柴,我常常捡到当年那场战役遗留下的弹壳。大约10岁以后,我靠卖废铁、纸壳,攒钱换取一些苏区钱币。旧钱币到手了,我就特别兴奋,用水将它洗干净后,再裹上好几层布,藏在衣柜里。”1982年,巫中民考上了长汀师范学校,父亲特意将珍藏的那枚旧银圆送给他,这更激起了他对红色文物的兴趣。

  上学期间,巫中民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央苏区的历史,同时,他还到闽西各地的博物馆欣赏红色文物。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他就往长汀的古玩市场钻。

  放假回家,巫中民也不忘收集红色文物。有一次,他深入连城最边远的赖源乡走访革命基点村。他在山里住了一个多星期,和老百姓真心交朋友,最后用100元钱换来了不少珍贵的红色文物,包括3份红军文件、十几张债券和数十枚钱币。

  毕业后,巫中民成了当地的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他更加痴迷收藏。每月工资的大半部分,他都花在收藏上。身边的不少人对他非常不理解,甚至嘲讽他收藏的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在我眼里,红色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记录了一段历史。我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些红色文物,回忆起那段曾经艰难的日子。”

  在中央苏区博物馆内,陈列着200枚红军手雷和13颗地雷。这些红军手雷俗称“小甜瓜”,以铜铸为主,有大有小,上面刻有五角星、斧头、镰刀等图案。“这多数是当年红军在松毛岭战役中留下的。铜制手雷反映出那个时代红军物质的匮乏。”巫中民说。

  当老师,收入并不高,巫中民靠什么收集到这么多红色文物?“我经常和前辈交流,加上平时刻苦钻研,对鉴定文物有了一些经验,因此有了一些积蓄。”巫中民告诉记者,1989年末,连城出土了大批南宋古钱。“我挨家挨户地上门收购,家里收藏了整袋整袋的铜钱。除了自己留存一套完整的古钱外,其余的陆续拿到市场上交换。博物馆的不少红色文物,都是从那以后陆续交换收藏起来的。那段时间,我只要一收到‘宝贝’,就特别兴奋,有时高兴得晚上都睡不着觉。”他说。

  尽管年过半百,巫中民收藏红色文物的劲头却依然不减。2011年夏天,他到武汉买一套毛泽东像章钢模,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然后,一个人扛着100公斤重的钢模上了火车。由于物件较大,只能放在车厢门口,一路上,只要有人上下车,他都得扛着钢模不停地移动。“回到家里,我的手臂、肩膀和腰部全都是水泡,过了好几天才敢洗澡。虽然很辛苦,但我非常开心。”

  妻子吴秀菊告诉记者,刚开始,她看巫中民整天摆弄这些玩意,以为只是他一时的爱好。谁知道,他越买越多,越来越痴迷。“中民一直都省吃俭用,没什么特殊的嗜好,就是喜欢收藏红色文物。家里的新房子也是前几年才买的,为节省开支,他一直租房子安置这些文物。”

  记者问巫中民:“从事收藏,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过去,主要是有时资金周转不过来。7年前,他得知长汀县有人想要出售一件红色文物,叫价5万元,可他当时手头只有不到3万元钱。因担心文物被别人买走,巫中民在对方家门口等了整整一天。最后,他交了2万多元定金,对方才同意再给他3天时间筹集资金。回家后,他四处筹款,才把钱凑齐。

  “现在的难题是,收集的文物越来越多,现有的展厅已容纳不下。当地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一直在帮助寻找新场馆,但由于城区用地紧张,目前还未解决。”巫中民说。

  在巫中民的熏陶下,他的女儿几年前从北京大学资源研修学院文物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家帮父亲打理文物。已取得国家级文物鉴定师中级职称的她,还和父亲于2012年一起创办《客家红》杂志,并经常发表一些关于红色文物的研究性文章。“我愿意和父亲一起,把这份红色事业一直做下去。”她说。(记者 程枝文刘晓军通讯员黄水林李绍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