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牧羊人(油画)
奥塔哥的记忆(油画)
花与果(油画)
著名画家邓邦镇是革命先驱邓中夏的亲侄子。日前,旅居新西兰的他回到家乡郴州宜章,参加该县举行的邓中夏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活动中,不管是在邓中夏故居,还是在湘南起义纪念馆、红色森林广场,73岁的邓老不时举起相机,认真记录宜章山水风光,翻拍革命先烈的音容笑貌。
“这些是不容错过的创作素材。我希望能用画笔,展示先烈们的精神,以及家乡的巨变。”邓老说。
邓老属科班出身的画家,从中央美院附中到大学受过8年严格艺术教育,擅长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1991年,肩负着国际友人路易·艾黎(Rewi·Alley)的嘱托,他和夫人前往新西兰举办画展,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新文化的交流。
这一去,就是23年。但在邓老心中,祖国才是他的根,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故土的热爱。
写满“幸福”的绘画天赋
邓老1941年出生在宜章县太平里乡。他说,“我从小喜欢绘画。在上小学期间,就多次获得国际儿童书画展奖,初中开始自学水彩画和油画。”
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六七里外的姑姑家。姑姑家离铁路只有三四十米,他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火车,非常兴奋。进入小学课堂的他,有天晚上结束描红后,不假思索在描红纸的空白处画满小火车。姑姑发现后,对他说:“看老师明天打你手心。”
第二天,邓邦镇无奈地交上画满小火车的描红。老师一看就乐了,他没想到这个5岁的小学生能够把火车画出立体感、远近感和速度感,转身拿出一叠白纸给邓邦镇,说:“这些纸全部给你去画画。”
老师怎么也想不到,正是这个鼓励,让邓邦镇几十年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画家。
10岁的时候,邓邦镇离开故乡来到北京,做了路易·艾黎的义子。
邓老介绍,路易·艾黎照顾过很多中国的穷孩子,对伯父邓中夏也非常崇敬。自己到北京后,得到了艾黎的厚爱,读寄宿制学校的他每到星期天和寒暑假就要回到义父身边。
艾黎也发现了邓邦镇的绘画天赋。邓老说,从他15岁起,义父便要他为自己的著作画插图。每次画插图前,义父都要为他讲故事,让他理解故事的内涵。每幅插图,义父都会付给他稿费,出版以后,还给他付版费。
“义父的奖掖与鼓励,最终让我走上了从艺的道路。”邓老话语中,充满了对义父的感激与崇敬。
遵义父嘱托远赴新西兰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人,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60年。
1987年,路易·艾黎去世前,向邓邦镇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他和夫人能去新西兰办画展,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新西兰。同时,也在新西兰进行创作,把新西兰的文化带到中国来。
邓老与夫人卢波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夫人是一名杰出的雕塑家。1991年,邓老夫妇去新西兰后,先后走遍新西兰的10个城市,办了10多次个人画展。
在新西兰期间,他们也创作了大量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雕塑作品《路易·艾黎》头像、油画作品《路易艾黎和中国的孩子们》还被新西兰国家图书馆收藏;雕塑作品《艾黎和他的中国学生》现在还立于路易·艾黎的出生地。
虽然旅居新西兰20多年,但邓老夫妇始终忘不了的是民族根、故乡情。1991年以来,他们经常往返于中国、新西兰之间,为中新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忘不了的民族根、故土情
在邓老的作品中,有不少描写了中国工人早期外出打工的情况。
他2009年创作的作品《奥塔哥的记忆》获第23届WAITAKERE TRUST艺术大奖赛最高荣誉奖。画中连绵起伏的奥塔哥山脉、寂寥的金矿遗址,蔚蓝的天空中,飘舞着一只充满中国风情、图案美轮美奂、失去牵引的孤独风筝。
邓老说,他以此隐喻100多年前到奥塔哥淘金的华工们背井离乡,踏上异国他乡漂泊流离的寂寞不归路。
而邓老的另一幅油画作品《钓鱼岛》,则表达出海外华人华侨身居海外,心系祖国的爱国之心。在这幅作品中,邓老将钓鱼岛及其毗邻岛礁置于画卷突出位置,碧蓝的大海看似平静,但大块明暗色彩对比却凸显涌动的暗流。天空阴霾密布,在翻卷的云层里,一条巨龙盎然腾飞钓鱼岛上空,仿佛正守卫着神圣不容侵犯的中国岛屿和海疆。
邓老介绍,他创作这幅画的初衷就是要用油画的艺术形式,表达海外华人对保卫钓鱼岛的情志。
今年,邓老还联合另一名新西兰华人画家以“民族根,中国梦”为主题,在新西兰奥克兰举办了一次画展。他的油画作品《长城》《刘邓大军过黄河》等深受前来观看画展的各界人士赞赏。
驻奥克兰的中国领事馆总领事牛情报观看画展后说:“画展既表现了中国画家高超的艺术水平,同时也为中、新两国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邓老说,海外华人艺术家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们的根永远在中国,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他们心中的“中国梦”。(记者 吴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