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柴静的《看见》: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www.auribault.com2014-10-17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夜晚读书,读后掩卷,目光落在封底的一小段文字上: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再往下,是作者简介: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是的,这是柴静讲述自己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是我再一次捧读的书。

  柴静说:我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我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是吗?柴静“看见”的,我们都“看见”了吗?柴静执着于对事实背后的真情的寻觅。

  非典发生那年我才4岁,懵懂无知。后来我读书,看见了各种各样的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他们曾经的“看见”。唯有柴静,看见了这一幕:“五月二十七日,急诊科的护士王晶去世。丈夫给我念妻子的手机短信。第一条是:‘窗前的花儿开了,我会好起来的。’他不能探视妻子,只能每天站在地坛医院门口,进不去,就在世界上离她最近的地方守着。她写:‘回去吧,你不能倒下,你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再下来,她开始知道自己好不了,在短信里交代着存折的密码。最后一条,她要他系上红腰带:‘本命年,你要平安。’

  他一边恸哭一边念,我的眼泪也满脸地流。小鹏瞪我一眼,做记者哪能这样呢?可是我没办法。他没有告诉孩子。女儿大宝才6岁,细软的短发,黑白分明的眼睛,她的卧室门上贴了张条子:‘妈妈爱我,我爱妈妈。’”

  有一个词叫“视而不见”,这是当今社会中很多人的写实状态。因为视而不见,我们的社会变得日益坚硬,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温情和敬意。柴静透过眼泪看见的,不仅有浩劫来袭的残酷事实,更有人间最美的真情。这真情足以温暖所有的坎坷,足以融化所有的冷漠。

  柴静执着于对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探寻。她说: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因此她看见的双城的创伤,不在身体的痛,而在心底的冷:“苗苗去世之后,她仍然是表弟在内心里‘唯一可以对话的人’。‘你现在心里痛苦的时候呢?’‘忍气吞声。’苗苗的表弟上五年级。‘有疑问的时候呢?’‘问自己。’‘你回答得了自己吗?’他沉默不语,脸上挂着泪。‘为什么不跟成年人谈呢?’他的话像针落在地上:‘不相信他们说的话。’”

  作为同龄人,这样的文字我感同身受。柴静以她的悲悯和真诚,看见了一个少年最深处的悲凉,这才是真正的双城之殇。

  柴静执着于对事实背后的真理的思考。她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在虐猫案、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这些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柴静从不人云亦云,她“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柴静与郝劲松对话:“你以谁的名义在诉讼?”“公民。”“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一个真正的公民。”“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读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懂得柴静写在封底的那段文字的含义: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

  为什么我们 “看不见”?因为我们常常只关注自己,只关注当下,只关注个人的喜怒哀乐,只关注小家的兴衰荣辱。我们从不曾或者从不愿思考,“国”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理想国”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理想国”还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于是,柴静的“看见”就有了另一层启蒙的意义,就像她在本书结束时说的,“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感谢柴静,你让我看见了“看不见”的自己。(朱明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