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粤语歌曲排行榜颁奖 李克勤获大奖
第四届粤语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于日前在清远举行。本届颁奖礼共集结超过30位粤语人气歌星,现场演绎了超过30首优秀歌曲,颁发超过50个年度大奖。
-
《三个院子》发布会 陈小春金句不断
观察体验真人秀《三个院子》前日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许愿池小院”的陈小春、“大霞131院”的大张伟母子等集体亮相,分享院子生活中的种种趣事。现场陈小春金句不断,不仅笑称“七年之痒,每天都痒”,还分享了和应采儿的“爱情保鲜秘方”:“男人万事都要后退一点。”
魏奉思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摄
魏奉思院士在《空间天气:你所不知道的“隐形杀手”》讲座上演讲。
中等身材、衣着朴素、举止谦和,如果在大街上遇见,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位普通的长者,绝不会与为国家空间科技发展做出过贡献的院士联系起来。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魏奉思院士。最近,当记者来到哈工大(深圳)采访这位76岁的儒雅长者时,他自己一手提着水壶、一手端着茶杯走到学校安排的地点。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他侃侃而谈,谈人生经历、谈科学研究、谈人生感悟、谈未来梦想,他的境界、他的人格、他在空间科技领域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让人心生敬意。
劳苦大众的艰辛触动幼小心灵
魏奉思院士1941年出生在四川绵阳丰谷镇,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
“十里生烟盐客灶,一湾柳系贾人船。”诗人何人鹤《过丰谷井有怀》中的诗句,很形象地写出了丰谷镇的特点:历史上盛产井盐,是水路交通要道。
“我家门口就是一条大河,河水比较浅,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拉船的纤夫,有时候光着身子在水里拉,有时候爬上悬崖拉,非常辛苦。丰谷镇的井盐制出来后,需要人工背到山下,盐很重,山路狭窄崎岖,一不小心就容易出危险。我从小看到这些,就想长大后怎么能够让劳苦大众减轻体力劳动,不再那么受苦。”魏奉思说,上中学时,看到很多宣传画上画着大型收割机在金黄色田野上收割麦子,就觉得太好了,这样农民就不用那么辛苦。
魏奉思中学时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将来要做一名机械工程师,发明更多机器,减轻劳动人民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1958年高中毕业填报志愿,他找遍大学的招生简章,看到中国科大有自动化系,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系作为第一志愿填报。
但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却是地球物理系,魏奉思说,他当时还很不高兴。后来才知道国家要搞人造卫星,中央临时决定中科大设立地球物理系。但是招生已经过了,四川考生较多,就在四川增选了近180人,所以这个系被戏称为“川系”。分专业时,他被分到空间物理。偶然的因素,改变了魏奉思的人生轨迹。
“我的家境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父亲在我上高中时去世,母亲是小学教师,月薪45元。当时科大有个规定,人均月收入15元以下的才能享受助学金。我还有个弟弟,家里3口人,所以不能申请。”读大学时,母亲每月给他15元生活费,伙食费就花掉12.5元,剩下2.5元还要买些生活用品。当年从北京到成都的慢车票要12.5元。即使每个月都很节省,但还是连买书的钱都没有,他只能抄写讲义,到图书馆借书看。
到了冬天,魏奉思还穿着四川小棉袄,在北京冻得受不了。一次看到垃圾堆里有一件旧棉袄,他拿起来一摸挺厚实的,就捡回宿舍洗一洗晒干穿在了身上。到了大学最后一年,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境确实很困难,就发了一件短棉上衣。这样的求学生活,他并没有觉得苦。
解放给了魏奉思新生活。解放前,因为家里穷,他在正规学校读书一直断断续续,能够进入科大学习,让他非常珍惜。在大学期间他成立了党章学习小组,组织同学一起学习党章,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魏奉思说,一次他在大学墙报上写的文章标题是:一个人活着应该让大多数人活得更好!
大学毕业下放安徽农村劳动锻炼
魏奉思大学毕业被分到中国科学院,不久下放到安徽肥西县劳动锻炼,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当一位普通社员。
“我们住的房子只有两个很小的窗户,黑乎乎的,原来是关牲口的地方。”魏奉思说,劳动强度很大,当耕牛一样使,六个人拉一副犁,在水田犁田。此外,给他印象深刻的还有用石磙子在场地上压小麦,四个人拉一个石磙子,非常沉重,只要有一个人偷懒石磙子就不动了。干活过程中,经常有女同学晕倒。
劳动强度大,粮食又不够,一天只能吃两餐,魏奉思一口气可以吃5大碗稀饭。“当时县委很关心我们,每半个月让我们到县委食堂改善一次伙食。一桌8个人,4个脸盆装的都是油水多的菜,里面还有不少肉。我们把四大盆菜全部吃光,每人平均还要吃一斤半左右的米饭。”魏奉思说。
劳动锻炼未完,1964年下半年魏奉思作为工作队成员便从肥西县转战到安徽寿县南塘生产队。这次也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不增加负担,规定到农民家吃饭不准吃鸡蛋、豆腐和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的四清运动,通过一年多的时间,魏奉思所在生产队劳动工分的分值上涨了两三倍,老百姓高兴的讲:“土改是第一次解放,这次是第二次解放。”
“为什么讲这一段经历?因为这段经历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魏奉思深有感触地说,“我后来做科研,总是想着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老百姓劳动很辛苦,生活不容易,科技工作者做科研工作就要想着如何让科研为国家所用,为老百姓服务。”
成立世界首个空间天气学实验室
改革开放之后,魏奉思的研究工作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1980年,我到美国华盛顿做访问学者,让我听到和看到,中国人一个人可以顶一个人用,两个人就不能顶两个人用了。日本人一个人顶不了一个人用,但两个人就能顶三个人用。”魏奉思说,中国人给外界的感觉是没有日本人、印度人团结。这给他很大刺激。1982年回国后,他就想科学研究不能搞“以我为主”的个人单干,要走集体主义路子,依靠团队搞科研。大概是1987年率先在研究所里成立了“行星际动力学”研究集体,1989被评为中科院先进研究集体受到表彰。
1994年,魏奉思成立了中国首个日球物理数值开放实验室,设在中科院空间中心一个普通平房里,有时下大雨屋里会灌进很深的水。他多方筹集经费,购买了研究所第一台华生工作站一套计算机设备,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很快他们就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被国际科联所属太阳/行星际联合委员会吸收为该计划的三个国际模拟小组之一,1989年魏奉思也被邀请为委员和中国召集人。
魏奉思在国内外做研究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空间的条件、环境始终在不断变化,在距离地球二三十公里以上,一直到太阳的空间环境,经常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美国曾报道飞船受到损害,电站也被烧毁。这让他感觉这是个大课题,是空间灾害问题。
“于是,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就开始萌生空间天气的思想,先后在文章中提出‘日地空间气象条件(1979)’、‘日球天气图(1986)’等概念,进而在九十年代初提出‘建立’‘空间天气和气候学’的问题已经提到空间物理学家们的议事日程(1991),‘空间天气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系统科学,必将在人类跨世纪的步伐中应运而生(1993年6月),等等。”魏奉思说,他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会上才知道美国科学家于七十年代初就提出过空间天气,但他当时并不了解。“我们当时和美国科学家想到一块去了,研究太阳到地球之间的环境,研究太阳风暴的过程,目的就是要防范它,让卫星、地面设施免遭危害。”
1999年魏奉思在中科院成立了世界上首个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比美国早了五六年,该实验室已于十几年前晋升为国际重点实验室,现在国际上已有20多个了。地球天气关系到国计民生、生产生活,空间天气也是如此。研究空间天气能为国家发展服务,这个方向让魏奉思感到有巨大动力。
提出“子午工程”科学构想
魏奉思想,一个研究室要抓大事,不应该局限于在某个领域里面申请点基金,搞点项目,发点文章,而是要谋求学科发展,要抓发展战略。
空间物理学以观测为基础,魏奉思认为首先要把观测能力建设起来,中国处在东半球,于是他提出了“东半球空间环境子午圈监测链”的设想。当时有人赞同,也有人说你这简直是在做梦,不可能实现。
“科学家应该有梦想,如果连梦都不敢做,那就成不了大事。”后来,魏奉思了解到科学院正在向国家科技委报送重大科学工程计划,他就把“东半球空间环境子午圈监测链”项目报了上去。经过严格选拔,该项目后来被报到了中央科教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担任组长,他亲自主持审议,结果该项目又成为四个通过项目中的一项,成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但因为种种原因,“子午工程”迟迟难以落地。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魏奉思提出了“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他希望以开放的姿态,请国际科学家来一起做这件事,把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基观测建立起来,把整个子午圈上的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这不仅会给中国空间科学带来发展,也会促进世界空间科学的发展。他的想法马上得到国际社会众多科学家响应,认为这是一个创举。
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子午工程”的实施,但“子午工程”真正建成,已经是2012年了。
据介绍,“子午工程”利用东经120度子午线附近,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度纬度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建成了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的监测网络。美国科学家评价说,美国还没这样的项目,中国已经走在了前面。魏奉思说,“子午工程”已经被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列为在空间科技领域的两个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去年‘子午工程’二期又为国家发改委作批准为‘十三五’优先聚力启动的十大项目之首,现各方面进展顺利,建成后,中国上空空间环境的监测将实现全覆盖。”魏奉思高兴地说。
“从子午工程思想提出到推动再到全球推广,历时多年,魏院士对科学锲而不舍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魏院士一生献身于空间科学事业,为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让我们国家的科技从世界的跟跑者转变为并跑者,我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进入领跑队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王赤说。
南方更需要加强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力量
今年,魏奉思从中国科学院来到哈工大(深圳),建立了哈工大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全职来到深圳工作的背后,是他对国家战略的深远考虑。
“我们国家的空间科技是北方强、南方弱,这是长期形成的。但从空间科技的需求来说,南方比北方更重要,比如南海。应该加大南方发展空间科技的力度,要实现战略的转移。”魏奉思说,空间科技离不开空间条件,低纬度的南方地区,空间环境有其自身特点。通讯中断、雷达跟踪出问题等,都是因为低纬度地区电离层不同于其他地方。
“我决定来深圳的诱因是要搞‘数字空间’。”魏奉思透露,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空间的研究怎么与空间科技、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2016年的院士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振奋人心,我当时找到一些院士,他们都很支持我搞‘数字空间’战略研究。我写了一份报告给中科院学部咨询委员会,经答辩后,很快批准了,启动经费超常规给了150万。”
后来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到中科院空间中心听取子午工程二期汇报,魏奉思向他介绍了“数字空间”项目,希望用一批卫星来监测地球环境,用通讯卫星传输信号,利用空间信息大平台为空间硬实力比如飞船、火箭、卫星等服务,保证它们的效益更好地发挥。这些年我们国家很注重硬实力发展,软实力发展得不是很好。数字空间就是空间硬实力的软实力体系建设,两者就像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哈工大领导经过研究,很快决定让“数字空间”战略研究放到哈工大,就这样魏奉思院士也就全职来到了深圳。
希望在深圳搭建空间科技人才大平台
“我希望通过成立研究院来为空间科技发展搭建大平台,把全国优秀的人吸引到这个平台来,商讨有关国家空间科技的重大问题。”魏奉思表示,谁有想法都欢迎,这是开放式的平台,有非常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如果你的想法好大家取得共识,就可以正式组织团队形成建议书,向国家有关部门去申报。一旦批准,我们就分工去建设,建成后有成果我们大家共享。这是一个空间科技共商、共建、共享的人才平台,这样就可以缓解研究院缺人才的问题。“现在我们研究院的实验室正在吸引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加入,有的实验室包括共建成员在内已经有几十人了。”
魏奉思认为,这个平台对深圳、对南方空间科技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意义。他希望研究院作为一个抓手,形成一些对国家空间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计划和项目,以此整合、加强南方的空间科技力量,使之变成一个南方空间科技的创新体系。
“深圳、广东对航天科技很重视,而且经济发达,有很多大企业,他们也在寻找投资的方向,空间科技可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我有很多具体想法,比如联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打造一个南方空间科技集团。这样咱们国家北边有航天科技集团,南边有空间科技集团,各有不同的定位和内涵,形成竞争和互补。” 魏奉思说,相信这样的集团有巨大前途,在合适时机,他希望跟华为、中兴等企业进行商讨,探讨它的可能性。
“研究院是从零开始,凡是到研究院的人我都告诉他们,大家是来深圳创业创新的,一切条件要靠自己创造。”魏奉思介绍,最近研究院在成都召开了第一届“数字空间”研讨会,参会人数很多。研究院打通了军民融合的渠道,正在与国防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准备成立《数字空间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上个月,研究院人才平台发了第一个简报,就遥感卫星提出一个新方案。”
目前研究院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对未来,魏奉思充满信心。
科研要取得成就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
走过漫长的科研道路,作为院士的魏奉思对如何才能在科研上做出成绩,体会深刻。
一是要执着坚持。“子午一期历时20年,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支持的人多,反对的人也有,反对的人有的还手握大权。在工程迟迟不动的时候,我们团队中有极少数人就放弃了。”魏奉思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执着,碰到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现实往往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要有思想准备,否则一碰到问题就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肯定做不成事。要做一件事特别是一件大事,尤其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与各种干扰作斗争。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我一直都说‘子午工程’能做成,是成百上千人集体创造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我只是先想到这个事情,大家一起推动才成功的。”魏奉思说,要办成一件事一定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为别人的成绩鼓掌,为别人的进步高兴。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发现比我聪明的人有的是,但有些人科研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过高看重自己,对他人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这样就不能团结大家一起搞科研。
三是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你做研究是为了什么?为个人名利还是为国家发展?这决定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课题。” 魏奉思说,从个人需求出发,为了评职称、谋利益,就会被名利和金钱所左右,必然选择短平快的课题。“中国老百姓投入那么多钱给科研工作,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多思考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科研工作,要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
有三句话成为他如今的座右铭
对人生,魏奉思也有很多深刻思考和感悟,有三句人生感悟成为他如今的座右铭。
第一句是“简单是一种幸福”。他认为任何事情搞复杂了只会带来烦恼,会耽误宝贵的时间。“简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到很多地方去作报告,都是告诉主办方报告完就走,应该省掉的事情就要省掉。”他说,一个人物质生活追求其实很简单,吃和用也就那么多。甚至包括谈恋爱也是如此,谈恋爱就是要找个人生伴侣,生活上能够互相关心、依靠,不要太在意对方是否出身名门,是不是有钱有房有车,把这些东西考虑进来就复杂了。
第二句话是“坚持是一种信仰”。“我的信仰就是国家需要、科学需要的,就一定会走向成功。”魏奉思说,科技人员的信仰就是要相信科学也要相信国家。“我作为一位平民的草根科研工作者,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主要就是靠坚持,坚持是一种信仰,信仰的根源在于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句话是“服务是一种境界”。魏奉思认为,科研要为人民服务,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他很赞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句口号。每当到菜场买菜,到公园游玩,到车站乘车,他都能感受到这个社会在为自己服务。服务可以说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人来到这个地球上就是要为人类服务的。“从来都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办公室都是魏院士自己收拾。”魏奉思的秘书崔丽君说。
院士寄语
希望深圳成为“数字空间”举旗的地方
“我来深圳是要圆人生最后一个梦:把数字空间的旗帜举起来!” 魏奉思说,美国目前还没有“举起”数字空间的旗帜,深圳敢闯敢试,是创新的高地,经济实力又特别强,我希望深圳成为“数字空间”举旗帜的地方。
“数字空间”是空间硬实力的软实力体系建设,关系空间强国建设。我们正在研讨向国家申请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专项事宜,要走国家实验室方向,因为涉及到卫星、探测技术、通讯导航、空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以及“超算”技术、各种空间环境与效应建模的量化技术、成千上万的应用于服务软件开发等等,涉及到许多部门,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去完成。他希望深圳能够在打造“数字空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他还建议深圳建立院士与市领导沟通的绿色渠道,更好地发挥院士的作用。另外,在大学办研究院不同于办一般的学院,学院以教学为主,研究院以科研为主,希望深圳政府在经费、用人等体制机制上,有针对性地给研究院一些特殊政策。(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清华 罗莉琼)
第四届粤语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于日前在清远举行。本届颁奖礼共集结超过30位粤语人气歌星,现场演绎了超过30首优秀歌曲,颁发超过50个年度大奖。
观察体验真人秀《三个院子》前日在北京召开发布会,“许愿池小院”的陈小春、“大霞131院”的大张伟母子等集体亮相,分享院子生活中的种种趣事。现场陈小春金句不断,不仅笑称“七年之痒,每天都痒”,还分享了和应采儿的“爱情保鲜秘方”:“男人万事都要后退一点。”
昨日,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未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主要的推动力会是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今天处在一个发展非常早期的阶段。
屈翠容称,中国餐饮行业仍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主要是因为O2O外卖的驱动,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潜力仍然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