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正月初一到初六的凤凰岭新春游园会上,由“毛猴荣”荣慧生精心制作的各式毛猴,吸引了众多前来参加庙会的人的目光。
“这是《知足常乐》,别人坐车我骑驴,心中不免有怨气,回头看见挑担的,原来我也在福里。”说起自己制作的毛猴,荣慧生犹如打开了话匣子,“咱们这毛猴,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纯手工作品。”
荣慧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认识毛猴,进而喜欢上这门北京独有的民间手工艺,“毛猴是天然料,手工造,不生虫,不长毛,看一眼,准发笑。”
荣慧生,艺名毛猴荣,1955年3月31日出生于北京海淀四季青镇,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猴代表性传承人。荣慧生自幼酷爱美术,曾随陈广隆、孔令民学习过象牙雕刻、曹氏风筝制作等。2009年,荣慧生拜任文仲为师,系统学习毛猴制作。荣慧生制作的毛猴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知足常乐》、《农家院》、《西山晴雪》、《稻香村》等,其毛猴作品先后荣获多个奖项,并被多所学校聘请为非遗校外辅导员。
做毛猴越做越好玩
“我做毛猴,纯属半路出家,开始也没拜过师,就是自己做着玩。”
“我生在海淀四季青,1970年,我从学校毕业回乡务农,挖过河、开过渠,种过地。1971年9月6日,我进了四季青手工艺厂,跟着陈广隆学做象牙雕刻。以前除了在动物园里,我就没见过象牙。第一次把象牙拿到手里一看,感觉就跟木头差不多。但不敢下手去雕,生怕弄坏了材料。慢慢熟悉了,就开始雕仕女,雕花卉,一干就是十二年。后来改做风筝,跟着孔令民学做曹氏风筝。”这些经历,荣慧生觉得也从侧面反映了手工艺品市场的变迁,“那个时候不景气,后来被分去烧了五年锅炉,又去学车,还在加油站做加油员。”
“2004年,我第一次看见毛猴。我去世纪坛参加一个展览,看到一件《清明上河图》,里边所有的人物都是用毛猴做的。当时也不知道那叫毛猴,后边有一个老师傅正在做,我就想看看是怎么做的,我问老师傅,‘您这用的是知了壳和辛夷花?’老师傅说是。这知了壳只有夏天有,辛夷花只有冬天有,也不知道是不是缘分,我回到家,刚好两样东西都有。”荣慧生当天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个玩呼啦圈的毛猴,“当时大家都特别高兴,但我就觉得不对劲,第二天去上班还惦记着这事,后来才琢磨明白,我把左右腿给做反了。”自此,荣慧生一发不可收,“小孩玩弹球儿、踢毽儿、推铁环,就自己做着玩,觉得挺好玩,还越做越好玩。”
给自己拜了一老师
“一个毛猴一个知了,有多少毛猴,就要多少知了,每年都得找一两万。”
“2009年春节,西城区文化馆有活动,听说有毛猴,我就去看。现场有一老师傅做了一《知足常乐》,我觉得他的词儿写得特好,很喜欢。我和老师傅说,‘您做得什么都好,就是这毛驴不好。’第二天,我拿辛夷花的树杈做了两只毛驴给老先生拿过去。老师傅连连称赞,问我,‘你有师傅吗?’我说:‘还真没有。’他说:‘那正好,我也没有徒弟,要不你就拜我为师吧。’就这样,大年初三,我给自己拜了一老师。”荣慧生说,自己就这样拜了任文仲为师。
荣慧生是个天生爱琢磨的性子,做什么都想做得再好一些,“过去的毛猴不分男女,当时师傅和我就想到一个主意,找了一种小知了,把眼睛当成胸。但我觉得不好看,总觉得跟没穿衣服似的。后来我找到一种脱了皮的辛夷花,用胶粘在身上,这才觉得合适了。”有脖子是荣慧生作品的另一大特色,“别人做的都是缩脖子,就我做的有脖子。我做过十二年象牙雕刻,做这些很有经验。”
大伙儿叫我毛猴荣
“三分毛猴,七分道具。我做这些东西,都是废旧利用,变废为宝。”
荣慧生说,学做毛猴上手容易,“两个多小时就能学会”,但要做好可不容易,“比如这选材,辛夷花的花骨朵,要选过了冬的、毛长的,这样才好看。知了要选大的,胳膊、腿儿齐全的。”为了找到足够的蝉蜕,每年夏天,荣慧生都要和老伴儿一起四处寻找,“我和老伴儿说,咱们找知了没花钱,但一天一瓶花露水,车钱也没少掏。”
“我这毛猴荣怎么来的?有次参加活动,大家一块儿聊天,有人说,‘你做毛猴做得这么好,给你起个名吧,就叫毛猴荣。’我觉得这名字不错,就这么叫了下来。”虽然京城里做毛猴的也有几家,但荣慧生做毛猴,可谓是别出心裁,“咱们这毛猴,是用肢体和形体来说话的。我做的毛猴有脖子、有大小,还分男女,这些都是我首创的。每做一件毛猴,都得考虑好了,如果做女的,就得选个苗条点的。道具也很重要,要想毛猴做得好,道具必须要仿真。”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毛猴,学会这门技艺,荣慧生不仅教会了全家人,还借着非遗进校园的机会,在四所小学授课。“我家的大门是永远向大家敞开,甭管是学做毛猴,还是参观,您随时都可以来。”荣慧生说。(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