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洱垒翠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历史文化传承者的逐梦之旅

赵学东近影

大理垒翠园一角

大理垒翠园鸟瞰

大理垒翠园远眺
开创盛世,不忘初心。
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人在开启新时代之门时,作出了这样的科学判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创造历史的担当,彰显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洞察历史的睿智。
在彩云之南苍山脚下洱海之畔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有一位名叫赵学东的白族历史文化传承者,在白族传统文化“河入峡谷,风过隘口”之时,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一路奋斗,一路求索,以虽九死而不悔的坚强意志,历时十二个春秋,耗尽财力,仍信念如铁,永不言弃,为挖掘传承大理白族传统历史文化,甘愿劳其筋骨,耗其心血,磨其心智,在华夏大地发起一场拯救古建筑及其文化的行动,创立当下建筑文化挖掘重建保护传承的“垒翠样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文化的传承之路。这位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梦人,以其中国文化复兴之道的有益探索,再一次证明,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有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强盛的丰厚涵养,炎黄子孙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定会创造书写出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巍巍苍山能够诉说,茫茫洱海可以作证,山则苍笼垒翠,海则半月拖蓝.....
文化传承
华夏之子的历史使命
使命是沉重的。
如果说,赵学东把文化传承作为人生目标,最初只是为了完成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想。
赵学东的大理白族历史文化挖掘之路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潮起步的。传承历史文化走市场之路,成就了赵学东的精彩人生。
1957年出生,身体内流淌着白族血液的赵学东,家住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湾桥镇向阳溪村,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苦难,先是父亲过早离世,那时赵学东刚刚八岁,瘦弱多病的母亲又卧床不起,家境可想而知。
14岁那年,赵学东与村中一位70岁老木匠成为了忘年交。这位白族古建筑技艺的传承人,让赵学东与白族古建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天,老人指着老宅上的木雕及绘画图案对充满好奇的赵学东说:“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图案,这里处处都蕴含着历史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每个图案都有一个故事,教给后人怎样做人,如何上进,充满着仁、义、礼、智、信”。赵学东依恋不舍徜徉在古建文化的长廊里,那些丰富多彩,神秘多变,典雅富丽,精致珍奇,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又具有极高人性化人格化品赏价值的古建筑雕刻绘画作品,正如中国龙、中国凤一样,成为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中国文化符号,深深镌刻在赵学东幼小的心灵中,也成为日后他挖掘复兴古建文化的动力之源。
赵学东的谋生创业之路充满坎坷。15岁那年他来到煤矿挖煤,由于天资聪明又勤学肯干,一年后领导选中他搞施工管理,跟随一位工程师当学徒,而且很快学会了看图绘图。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母亲病重,他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离职回乡,来到母亲床前尽孝。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潮已开始冲刷拍击苍山脚下这一片干渴的土地,也搅动着赵学东这颗不安分的心。为谋生他决心自己创业,凭借其从事过施工管理的经历与手中掌握的制作施工图的本领,自己拉队伍做工程。从做包工头到参与房地产,从改革红利中掘到了第一桶金。
后来赵学东才知晓,这之前的所有奋斗,原来只为了一个人生目标:中华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赵学东的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事业起源于他所从事的建筑施工工程。这期间,走南闯北接触到了年少时曾念念不忘的东西——古村落、古建筑、古家具、古花窗,每一件都让他流连忘返,思绪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