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生:太空之上镌刻“中国精度”-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李济生:太空之上镌刻“中国精度”

2019-08-09 14:09:12

上图为资料照片。李济生院士在为技术人员讲授卫星测控技术。

  卫星测控,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领域。当火箭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能否正常运转并按计划完成使命,完全依赖于地面观测系统对其实施长时间的跟踪、测量、计算、预报和控制,这一系列工作即为卫星测控。

  通俗地说,卫星测控就像是“放风筝”,离开地面观测系统的监控,卫星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航天科技水平。

  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体现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大国地位。因此,总有殷殷志士甘为国家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也总有拳拳赤子愿为航天发展负重前行。

  有一位杰出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便是如此:他建立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其轨道的摄动力模型”,解决了卫星近地点异常变化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主持开发的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系统,突破了多项技术难点,把我国人造卫星精密定轨技术推向世界前列;他总结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写成的《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成为世界航天测控史上不为多见的一部学术专著。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

  2019年7月28日,和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济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他把生命融入了魂牵梦绕的浩瀚星空。

  一路向前,不能忘却化身为星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忆李济生院士与祖国航天测控50年的不解之缘,感受他为中国航天事业而焦灼、而奋起、而潸然泪下、而欢呼雀跃的征程往事,以此向李济生院士作最后的送别!

  ——编 者

  坚定的信念:“把中国的精密定轨技术搞上去”

  50年前,同样是盛夏时节,李济生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中国第一座卫星测控站,从事卫星轨道计算工作。

  当时,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即将发射,全中国没有一位卫星轨道计算专家,国外对我严格技术封锁。没有任何资料,李济生和同事们自己编程序、搞方案;没有实践经验,他们就边工作、边积累,借助一台手摇计算机,一个多月后拿出了一次性通过的轨道设计方案。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庆功会上,大家举杯相庆,李济生却眉头紧锁——卫星虽然上天了,而卫星轨道的计算十分粗糙。

  中国从1967年开始建设自己的航天测控网,1970年正式投入使用。彼时,美国的航天测控技术水平已超前我国一二十年。

  李济生为此深感焦虑:如果不能精确地计算出卫星在太空运行的轨道,就不可能满足后续卫星发射测控任务和卫星应用对定轨精度的要求。

  “我国航天测控技术起步晚、差距大,但我们有能力奋勇赶上!”立志要在航天测控领域有所作为的李济生并不气馁,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里萌生:一定要尽快拟制出中国航天的精密轨道计算方案。

  从此,他一面投入到新型号卫星测控任务紧张的准备工作中,一面不断积累精密定轨知识,为日后开发精密定轨方案作技术储备。同时,为了使定轨精度有个明确的数值概念,他对定轨精度分析方法进行了不懈探索和研究。

  一年攻关,李济生分析、推算了大量数据资料,终于算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定轨误差。从那时起,我国对近地卫星轨道精度误差有了初步的数值概念。

  随着李济生卓有成效的研究,我国定轨精度逐步提高,但与国外的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于是,他将求学的目光投向了更高远的地方。

  1978年9月,李济生参加国内首批出国留学人员考试并被录取。一时间,国外几所大学纷纷来函,有的请他去搞探空火箭数据处理,有的邀他进行天文教学,他都一一谢绝了。李济生心中的目标执著而明确:“研修精密定轨理论,把中国的精密定轨技术搞上去。”

  1984年,李济生终于选取对口专业,跨进大洋彼岸一所名校的大门。在那里,世界各国的航天测控资料一应俱全,李济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搏击:快学、多学、拼命学。

  在进修的两年里,李济生没有节假日,无暇顾及旖旎的异国风光,甚至连写封家书也顾不上。难得上趟街,去一次就买回足够吃十天半月的食品,把能挤出的分分秒秒都泡在了图书馆和资料室里。

  1986年,李济生婉拒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忘不了临回国前一位老华侨的话:“国内每升空一枚火箭,我们这些海外游子的腰就又挺直了一截。”

  铿锵的脚步:“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1975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大丰收。这一年,我国成功发射了3颗近地卫星。

  人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李济生和同事们却意外发现,卫星近地点高度逐日升高。从理论上分析,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受大气阻力影响,近地点高度应该越来越低。

  这是一个谜。有关专家怀疑是轨道计算误差太大,提议改由其他单位计算。种种怀疑和议论,对搞轨道计算的李济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压力。

  李济生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开这个谜。他一头扎进谜团里,连续几日彻夜不眠,反复查阅有关资料,反复和同事们研究探讨。

  几个月后谜团解开。卫星轨道出现反常,是控制卫星姿态的喷气管产生的姿控力所致。由于作用力很小,人们在设计时忽略了。然而就是这轻微的作用力,使卫星轨道近地点高度逐日升高。

  李济生再接再厉,对此领域作深入研究,又研制出卫星姿态控制对卫星轨道摄动的动力学模型,填补了我国同类动力学模型的空白,使卫星定轨精度提高了一倍。

  此后,他又主持开发了“微分轨道改进和摄动星历表计算”卫星轨道确定方案。这一方案首次用解析法导出了大气阻力短周期摄动的计算公式,使我国人造卫星定轨精度大幅提高。

  1981年底,我国首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准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测控技术,是世界航天测控领域的难题,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

1 2 共2页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600米高空之上 ...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大学生村官逐梦高原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烈火英雄》上映一周斩获7亿元 杜江:已经准备好,迎接“火”...

    死守在化学罐前的消防员们,在没有水、没有足够灭火器材的情况下,面对熊熊大火,情绪几近绝望与崩溃。队长马卫国掏出手机,在火场挨个给大家录“遗言”。镜头里,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爱人,有的微笑、有的流泪……

  • 明星上戏台,赚钱易赚口碑难

    8月14日至8月16日,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重要剧目《革命之路》即将上演。这部作品是今年暑期颇受关注的话剧,不仅因为它改编自“小李子”主演的好莱坞经典电影,还因为中文版话剧由胡可、沙溢夫妻主演。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缪敏:不服输的“拼命三娘”

    “在我们村,女娃儿一般上学上到能干活就不上了,我们家是当时村里唯一的例外。”1974年,缪敏出生于重庆市北碚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与别家不同的是,她家三兄妹都读到了毕业。经过3年师范学习,缪敏成了一名教师,回到村小任教。

  • 意大利华商杨胜丰:在世界时尚之都做大服装生意

    2001年,25岁的温州年轻人杨胜丰远赴万里之外的意大利做服装生意,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受到国内电商快速发展的启发,他同生意伙伴开始利用互联网谋求新发展。回顾多年的从商经历,杨胜丰说:“服装这个行业是一本厚厚的书,一定要读透,不然会亏得一塌糊涂。”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