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两代体育人:小小羽球,牵动人心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选手在世界羽坛领一时风骚,李玲蔚被誉为“世界第一号女单选手”,是羽毛球“前奥运时代”的代表人物(羽毛球1992年被列为奥运会正式项目);2016年里约奥运会,谌龙夺得男单冠军,成为继吉新鹏、林丹之后,国羽男单奥运夺金第三人。
生命不息 跳绳不止——八旬“绳王”胡安民的健康中国梦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几根跳绳如何跳出12大类几百种花样。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花样都是一个八旬陕西老汉倾一世韶华,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整理衍生出来的。
1958年夏天,少年时
1966年,布鲁塞尔个人画展
1989年,在家乡的边界上
借《我给记忆命名》出版,见到了席慕蓉女士。说是一场小型记者问答会,更像是中秋节前一次愉快的下午茶。在席慕蓉下榻的酒店,几人围坐,伴着人文社出品的精致月饼,完成了动情的漫谈。
《我给记忆命名》是一本回忆之书,这本书是从席慕蓉年轻时的日记中摘取的人生片刻——从年少时得到的一本日记本开始,席慕蓉就养成了以书写来整理自己生活甚至生命的习惯。在这本回顾之书里,她打开岁月珍藏的宝箧,诚挚地与读者分享她的记忆图册。青春的色彩被完好保存在日记里,未曾褪色。
回望年轻时日记里写下的词句,席慕蓉落了泪。并不是因为韶华逝去而叹惋,泪水中或许皆是岁月赋予的感慨。
她说自己的身份是旁观者、旁听者。她是成长的旁观者,在这份自己记录的“旁观日记”中也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某种预言。
自1989年踏上内蒙原乡,席慕蓉的身份又多了一重——是故乡的旁听者。第一次踏上故土创作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之后,她把更多的创作时间放在了书写原乡上,她变成了故乡的使者和草原文化的书写者。
距离那场“席慕蓉热”已经过去多年,一代代读者是否仍然在诗人的抒情诗里徘徊流连?而诗人却说自己从未躺在盛名之上,她对盛名甚至是惧怕的,于是用自己的方式坚持成长。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听力和体力都不如壮年,但席慕蓉身上仍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她从容直面衰老,当起了“老学生”——把精力投注在更广阔的学习之中。
“不要忘记这个时候”
问:这本书名叫《我给记忆命名》,整理了您年轻时的很多日记。
席慕蓉:是的,请你翻到第三页把第一则里这句话念一下吧。
问:“也许要到我有一天老了的时候,翻开这两本日记,该怎样好笑呢?”
席慕蓉:(忽然落泪,花了很久平复心情)小时候的日记里这么写,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意思。当时肯定没想到,我怎么可能把日记本留到老的时候。可是,“老的时候”,就是现在啊,看到这本日记,反而是哭得不行。人生啊不能预料。
我有两个身份,除了席慕蓉以外,好像在没有回到老家之前我是席慕蓉的旁观者。我从小过日子,经常会告诉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时候”。比如我从小在香港生活,初中一年级要到台湾来。我记得马上离开香港的傍晚,我一个人走过修顿球场,那里是我童年的地标,我跟自己说:“席慕蓉,你要去换一个新生活了,你要记得现在。”我还记得那个路灯照着我穿的短裙子,照着我的影子,我看着我的影子跟我说,你不要忘记现在。这可能就是我在旁观自己的生活吧。
等到了台湾,经常有一些时刻,比如读大学的时候,可能夏天跟朋友一起到太鲁阁去玩,我也会跟自己讲不要忘记,要把它记起来,所以就开始写日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选手在世界羽坛领一时风骚,李玲蔚被誉为“世界第一号女单选手”,是羽毛球“前奥运时代”的代表人物(羽毛球1992年被列为奥运会正式项目);2016年里约奥运会,谌龙夺得男单冠军,成为继吉新鹏、林丹之后,国羽男单奥运夺金第三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几根跳绳如何跳出12大类几百种花样。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花样都是一个八旬陕西老汉倾一世韶华,在祖传技艺的基础上整理衍生出来的。
袁建爽的车间位于平乡县河古庙工业园区的一处院落内,在院子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农民工创业就业扶持示范点”,这是工会的“脱贫小院”项目。目前袁建爽的企业已经接纳了20多名农民工就业。
2G、3G、4G、5G……毋庸置疑,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大的带宽、更稳定的网络。世界各国也都把信息通信上升为国家战略。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光胜从事的就是卫星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