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锋近照。受访者供图
2019年5月,68岁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关于自己突然药物过敏、经历生死4小时的自述文章,迅速刷爆朋友圈。
——“我深深地感受到同志们家人般的关爱!如果说我这次是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那也是体验了一把‘预追悼会’的感觉”;
——“我这一辈子,一直都是在为别人着想,让别人活得美好自己才会快乐。如果这次休克我过不来,我想我也没什么后悔的事情”……
这次惊心动魄的“鬼门关之旅”,让凌锋再次思考“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也让“凌锋”这个名字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位从医51载的神经外科医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何她在“鬼门关”走过一遭后,敢说自己一生没什么后悔的事情?
一颗不死心
揭秘生死瞬间
2019年5月,一篇题为《酒后吃头孢有多恐怖?!医生凌锋生死24小时》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因遭遇药物不良反应,凌锋亲历了生死瞬间。
2018年12月7日早上,因为药物过敏性休克,凌锋上车就陷入了昏迷状态。在司机、家人、医院的共同努力下,她半小时内被及时送到医院急救,重回“人间”,次日上午9点出院。
凌锋休克的消息,在神经外科界迅速传播开来,人们纷纷致电慰问,或者前往探望。凌锋收到许多战友、学生、同事的微信,令人动容:“凌导,您今晨以这种方式‘查岗’实在让我受不了,呼唤您无反应,四肢湿冷,脉搏微弱,当时我真是害怕了。以后我们还得继续做善事,此身长系天下事,不死还是好儿郞!”“我们期待您的‘叙事病历’,能让我们继续体会您深邃的人生感悟……”
为回应同事关于“叙事病历”的希望,在药物过敏性休克事件后,凌锋让司机拉着自己,沿着当时走的路,把每个环节的目击者都问了个遍。了解当时的情况后,她写下了整个过程。“我还专门写了几个‘科普小贴士’‘救命小贴士’,就是想帮助别人认识‘头孢+酒精’导致的双硫仑样反应,告诉大家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北京市西城区牛街西北角,一座脑型建筑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记者走进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9层凌锋办公室,话题还是从那次“鬼门关之旅”说起。
“司机、家人和医院的抢救非常及时,整个过程很完美。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任何一个环节差一点点,我生命的链条就可能断了。我见过太多太多的死亡,我又是脑死亡的评判专家,评判过那么多的脑死亡事件,你会发现有太多的死亡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现在网上到处都在说‘头孢加酒,说走就走’,很多人不想喝酒,就说自己吃头孢了,其他人就都不敢劝了。我本来就特别烦劝酒,从这个角度看,我这件事多少也有一点好处。”凌锋的话,平静中不失幽默。
一颗初心
“想到了就千方百计地去做”
经历过这场劫难,凌锋再次思考“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她自问自答:“关键是活着的时候不做后悔的事。一直做对的事情,想到了就千方百计地去做,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名利,只要对别人好,对病人和学生好,就去做。”
千方百计地去做!从医半个世纪,凌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凌锋的办公室内,墙上镜框里“用心”两个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几年前90多岁的书画大师饶宗颐先生专门题的字。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字,源于当年的“刘海若事件”——在英方医院做出的“脑死亡”鉴定被凌锋推翻后,经过一年多的治疗,遭遇火车脱轨事件昏迷不醒的主持人刘海若,在宣武医院奇迹般地苏醒,并且一度恢复了工作。这引起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广泛关注,各路媒体找到凌锋,问她是用什么“灵丹妙药”治好了刘海若?
凌锋总是淡淡一句:“没有什么妙招。”在记者频频追问下,凌锋仔细复盘了整个过程,总结出四个字:“用心、理念”。
“我们在照顾刘海若的过程中,事事处处都从尊重、敬畏、照顾生命的角度出发,整个过程极为用心。最后病历积攒起来差不多1人高,每天都有很多护理记录。”回想起救治刘海若的情景,凌锋至今感慨,“所谓的‘奇迹’都是用心使然。”凌锋说,“从此,‘用心’这两个字就扎在了我的心里。”
回首17岁起当卫生兵迄今半个世纪的“从医”岁月,“用心”,何尝不是凌锋一直以来的写照?
1968年,“文革”期间,作为“老三届”,不满17岁的凌锋成了卫生兵,“就是到医院去当勤务员,比较像现在的护工,那两年我看到了太多病人的痛苦却束手无策,有一种挫败感,就想如果能会点东西就好了,那样能帮助别人。”
1970年,凌锋因被评为“南京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而被保送上了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那时流行读书无用论,我们英文选修课学时是90个小时,开始时大教室能坐下200个人,到最后就剩7个人,我是其中之一。”
3年后,凌锋毕业分配到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并逐渐对神经外科专业产生兴趣。1977年,她被调到北京301医院,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回顾自己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凌锋曾自喻为“三次迁徙,三次创业”:
1977年至1990年,在301医院工作13年,期间到法国进修一年半,到英国做访问学者10个月,完成第一本专著《介入神经放射学》。
1991年至2000年,在北京医院工作近10年,组建了神经外科科室和全国第一个神经介入培训中心,完成了中英文专著《神经介入影像学》,翻译4卷6本《显微神经外科学》。
2000年至今,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曾同时担任神经外科、介入中心、康复科3个科室的主任,现在还任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神经介入研修学院,第一个在全国确切地建立起神经外科八大亚专业分科……
“20世纪70年代的神经外科,由于条件和技术限制,手术死亡率很高,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回忆起40多年前的工作经历,凌锋皱起了眉头。
1980年,巴黎第七大学医学院院长乌达尔教授访问中国,在301医院讲授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并查房、座谈,查到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恰巧是凌锋负责的,当得知凌锋采用了脊髓血管造影的确诊方法,乌达尔很满意,邀请凌锋到法国学习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后来凌锋才了解到,脊髓血管造影技术是乌达尔发明的。
凌锋格外珍惜这次留学机会,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参与实践,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法国16个月,既学了介入神经放射学,还学了显微外科,拿了两个证书。
法国留学毕业考试后第三天,凌锋就回国了。“国外老师也留过我,但我当时心里想,介入神经放射学,法国很多人都会,多我一个不多;国内可就我一个人出来学,应该把这种痛苦很小的手术方法带回来,让更多中国人享受,让更多中国医生学会。这就是我的初心。”
一颗同理心
“你的命有多重,病人的命就有多重”
“你的命有多重,病人的命就有多重。”“怀大爱心,做小事情。”这是凌锋的座右铭。
曾经,一名8岁的儿童患脑干巨大动脉瘤,在做完双侧椎动脉闭塞手术后的抗凝过程中,发生出血和缺血交替出现的状况,情况异常凶险。
凌锋和同事整整7天7夜轮流守在病床旁,适时调整抗凝剂量,一刻不肯放松。可尽管如此,患儿的病情仍没有好转的迹象。
当时,疲惫已经挂在每个人的脸上,绝望也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甚至连孩子的父母都坚持不住了,对凌锋说:“大夫,我知道你们已经尽力了。实在不行就别救了,我们也快熬不住了,放弃吧,我们能接受、理解。”
即使再疲惫不堪,凌锋和她的团队也从未想过放弃,她对孩子的家长说:“再坚持几天吧,也许还有希望。”
回想当时,凌锋说:“那时真的感觉在与死神拔河,如果我有一丝的松懈,可能整个抢救就会失败,而我绝不能松手,只要还有一线希望。”
奇迹真的出现了:第15天时,孩子苏醒了。
“用心”去做,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敢于担起患者生命的精神,它已流淌在凌锋团队每位医护人员身上。他们都笃定地认为,哪怕有1%的希望,都要尽100%的努力。
“医学的本真就是为病人救苦解难,我们的工作关乎病人的生命。”在凌锋看来,医生要有悲天悯人之心,有帮助别人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