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建设者的感人事迹
|
于士涛:坚守绿色的80后 |
|
塞罕坝机械林场共有6个分场,其中的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1980年出生,在6个分场场长中,是最年轻的。今年5月,于士涛获得了“河北青年五四奖章”。从省会石家庄领奖回来,于士涛默默地把奖章塞到书柜最不起眼的地方,将心态“归零”。“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也高调不起来。因为你做的事情,差不多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于士涛说。 |
刘海莹:用科技打造高寒荒漠“绿海传奇” |
|
作为一个热爱科学的造林人,无论在哪个岗位,刘海莹对造林营林技术总是“偏爱”的。“塞罕坝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刘海莹说,塞罕坝的开发建设,就是一部中国高寒沙地科技攻关、可持续发展的进步史。把自己所学知识和青春年华倾注到林场,做好第二代塞罕坝人,是刘海莹初到坝上时立下的誓言,如今,他仍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奋斗着。 |
国志锋:塞罕坝里的“啄木鸟”医生 |
|
国志锋2000年才来到塞罕坝,第一眼就爱上了这片林海。他决定留下来,和这片林海融为一体。于是,他成为塞罕坝第一个森林保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啄木鸟”“森林医生”,国志锋喜欢这样形容自己和同事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以此为荣。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毕业的他,深知一旦出现病虫害,对于物种相对单一、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人工林”塞罕坝来说,将是“致命打击”。 |
顾殿江:塞罕坝的一张“活地图” |
|
偌大的塞罕坝林场,不论哪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顾殿江都能脱口而出。自1976年来到千层板林场,顾殿江已在这里工作了41年,日日以脚为笔,以心为墨,以林区为纸,绘就了一幅塞罕坝林区的“活地图”。哪里有坑有洼,哪里的幼苗长得壮实,他一清二楚。如今,63岁的顾殿江已经退休,但忙碌的季节,他仍然会回来搭把手。 |
陈彦娴:“六女上坝”以梦为马谱写无悔青春 |
|
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故事被人们所熟知——六女上坝。陈彦娴就是其中一位主人公。1964年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作为第一代务林人,她见证了塞罕坝的沧桑巨变。:“正是几代塞罕坝人的无怨无悔,才有了绵延百万亩的林海,这是塞罕坝人最伟大的地方。”陈彦娴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一种大境界! |
刘军夫妇:做“林场眼睛”11年 无畏坚守护好绿 |
|
塞罕坝人常说,“望海楼”是林场的眼睛。用来望火情的“望海楼”最初叫望火楼,由于森林忌火,在楼上远望仿若一片林海,遂改名“望海楼”。?望百万余亩林海,看一天是看美景,看一年就成了看寂寞。而塞罕坝机械林场亮兵台“望海楼”的?望员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已经看了11年。塞罕坝全场设有9个夫妻“望海楼”,到了防火期他们一上山就是几个月,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