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杜修锋、李泽亮、杜修元:寂寞山林里的感人守护
//www.auribault.com2014-01-03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这是一片寂寞的山林,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这是一场感人的守护。

    这里有三位可敬的守林人。

    几十年来,他们从壮小伙变为半百老人。韶光易逝,容颜易老,不变的是他们对大山的情谊。

    要采访他们三个人并不容易,从张家界市区出发,两个多小时后到达慈利县赵家岗土家族乡,接下来眼前只有一条自治的简易路,这条弯弯曲曲的路也是天子庙林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路的尽头便是无际的大山,没有像样的路,只能靠走。艰难的步行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了大山深处的那三户人家:子承父业的“林二代”杜修元,守林人杜修锋,49岁仍单身的李泽亮。

    三人至今还经常回忆30多年前林场的“繁华”景象:上千人齐聚山上垦荒,山上种上了各种旱粮作物,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还有临时搭建的茅草棚,鸡犬相闻。

    1981年,随着当地责任田分到户,上山垦荒的人们陆续下山回家种田。开荒耕种过的地方再被抛荒,没有了农作物和植被的覆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一到下雨,沟里的水成了红色,遇上雨大一点,泥沙和石头就会被冲下山,经常有村民的房子被冲垮。

    为响应国家“消灭荒山、绿化祖国”的号召,杜修元的父亲带着全家人来到山上搭棚造林。“我们搭茅棚的树都是从江垭那边的山上背过来的。”在杜修元的记忆里,造林初期一下雨就会涨水,“坐在棚子里就看到对面山上的泥沙一拢一拢地被卷起来。”

    与杜修元家一样响应号召的还有六户,他们一起在这座山上栽种了九千多亩树苗,让这座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色外衣”。只是如今,其他的4户,因为忍受不了这里的闭塞和不方便,早已搬下山去,只剩下杜修元他们3户。

    体力上的辛苦对守林人来说还能够忍受,心理上的负担才最难扛。树越长越大,山下的村民开始频频上山盗伐,“搞不好就会打起来,手里拿的还是刀”。杜修元、杜修锋、李泽亮都有过和盗伐者正面冲突的经历。

    伴随着冲突和煎熬,栽下去的树慢慢长大。三十年过去,当初栽的杉树如今有了两三尺粗,“就像自己的孩子,养了几十年终于成了材”。

    2006年,在“消灭无电户、告别煤油灯”的号召下,慈利县电力局江垭供电所的人来了,花120万元给山上的守林户架通了电。他们终于不再点煤油灯,还看上了电视。

    2011年,他们全部获批低保。

    “被尊重、被重视让我们很满足。”杜修元说,这让大家觉得坚持下去有意义,“政府如此扶持,我们如果要走,对不住这里的满山林木。”

    对他们来说,天子庙林场是他们的归宿和永远的家园,而他们只想在这里好好地守下去。

    为守林,49岁还单身49岁,在乡下这都是可以当爷爷的年纪了,可李泽亮至今连老婆都没有。

    “应该是从清朝开始,我们家就落户在这里。”1982年,国家提出“消灭荒山、绿化祖国”的号召。李泽亮一家在继续种了两年玉米后开始造林。“最后山上就只剩下7个林业专业户,我家是其中一户。”

    除了一家人种的400亩山林,李泽亮家附近还有几亩薄地。造林和种地的日子过得很快,时光在指缝间悄悄溜走,在山上转了一圈又一圈,他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没成家的事。

    后来,荒山长成绿林,山上和山下慢慢隔绝,李泽亮找对象也越来越困难,“谁会愿意嫁上山来?除非我下山”。然而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也就不再考虑找对象和下山的事。

    “青春已经耽误了,现在就更不可能下山了。”如今父母都已离世,承包的400亩山林终究需要人管。除了要守林,他也没有能力搬下山去,“没田没地,屋场地基都没有。现在这座山就是我的根据地,我只能在这里战斗到底。

    路不好,满山的“金子”出不去“你问我通路有多重要?以前没有车来时一棵一尺来粗的杉树只能卖15元,现在卖60元。”杜修锋家每年收一万多斤魔芋,以前只能一担一担走5.5公里挑上公路,挑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家里。

    杜修锋发愁的这条路,目前已有一段5.5公里的毛坯路,从天子庙林场边界上的牛栏湾一直接到新合村黄鳝湾那里的山村公路。“修那条路最初是1995年,大家一起挖的。”

    2011年农历四月,杜修锋与兄弟杜修平一起,请人用爆破和挖掘机将这条路拉通。当年年底,这段5.5公里的路终于可以勉强过车。

    虽然偶尔也能请到大卡车开过去,然而从牛栏湾到杜修元和李泽亮的家还有三四公里,目前他们家的黄柏和厚朴,依旧只能靠肩挑翻山越岭卖出去。他们常常会憧憬,通了路,这里就能大规模发展魔芋、药材种植和牛羊养殖业,“如果是这样,这里满山都会是”金子‘!“

    子承父业的“林二代”

    杜修元的造林护林生活,正是源于父亲杜慎祥。“我父亲曾经带过兵剿过匪,他有一身本领,唯独不太会干农活。”杜修元的记忆里,为了谋生,父亲带着家人辗转过很多地方去垦荒。

    1982年,当所有的村落广播里纷纷响起“消灭荒山、绿化祖国”的号召时,杜慎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妻儿来到天子庙这片荒地上,大规模植树造林。

    “1982年到1986年的那几年,除了造林我们什么都不做。”杜修元说,父亲带着他们在天子庙的山上栽了1289亩杉木林,种了3050亩黄山松。因为这1289亩杉树和3050亩黄山松,1986年,杜慎祥还被评为省劳模。荣誉的获得更坚定了杜慎祥一家继续干下去的决心。

    2001年,杜慎祥过世。老人在弥留之际只叮嘱儿子两件事:一件是他要葬在这片山上,方便继续守护这片山林;另一件,则是要求杜修元子承父业,将守林事业继承下去。

    胡旦娥是杜修元的妻子。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女孩找对象都以“地方好不好,山、水是否方便”等基本条件为选择依据,胡旦娥背道而行,她看上了勤劳质朴的守林人杜修元,并在1991年毅然嫁进山里。

    采访时,胡旦娥说自己已经月余没有下山,因为下山一趟来回要一整天的时间,所以除了购置生活必需品,他们很少下去。

    前几年,杜修元家里养了90多只羊,因为交通不便出售困难,他逐渐缩小了规模。需要换钱的时候,他便一次牵两只下山,“上下山的路不仅远而且险,多了牵不下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