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优秀精神探秘(组图)
//www.auribault.com2014-05-0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长客股份高速车装配调试现场

  勤学习 “今天我们低下头来,是为了明天把头扬得更高”

  学习CRH5型车技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2005年,曾在我国第一轮高铁招标中被扫地出门的西门子,因放下身段,降低价格,获得了与长客股份合作生产350km/h动车组的机会。相较于200km/h高速列车,时速350公里是技术上的一大跨越,对于长客第一代高铁工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依然纷繁复杂。

  青工尹男,2006年入厂,从事转向架焊接工作。盛夏的厂房内,温度高达40℃以上,为了早日掌握高铁焊接技术,自称“笨鸟”的他,每天早来晚走,连车间上下午各20分钟停工休息吃雪糕的时间,也用在琢磨技术上。除去午饭的20分钟,和一天两次上厕所的时间,他就像粘在了操作台上,每条焊缝,都要仔细琢磨之后再下手;每个问题,都要结合公司发的专业书和题库,“抠明白”、弄清楚。

  转向架的横向直档里有8条焊缝,工人操作时无法看到,成了焊接难点。怎么办?尹男和搭档发明了很多土办法。起初,他们两人共拿一把焊枪,分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互相扶助进行焊接;后来,又买回块小镜子,放在横向直档里,利用镜子的反光看焊缝。看到他们如此操作,前来做技术支持的3个西门子专家,相顾莞尔,面露嘲讽。

  “他们只告诉我们焊接方法,却不亲身做示范,而且,他们说的方法,跟长客惯用的焊接方法完全不同,加上那8条焊缝若是焊坏了,无法打磨返工,大家心里都没底儿。”虽然才遭到耻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尹男还是决心尝试一下。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他只试焊了两个,就摸到了门道,而且立足于自身积累的焊接经验,他还学会了通过辨声来判断焊接质量。很快,他的焊接成品,甚至比德国进口的转向架还要好。

  “今天我们低下头来,是为了明天把头扬得更高。”尹男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工友的心声。有位接线工人,在外方专家指导下,进步很快,可他还想多看多学,外方专家却从不多教额外的技术。怎么办?不要紧!他就经常默默跟着外方师傅,低头把人家操作时剪下的线头,一段一段拣起来,夹在本里,做好标记,再用卡尺量出尺寸,记录下来。回去后,他按照自己测量的数据,描着外方师傅的样儿,几十次反复实践,还真就把活儿干了出来,不禁让老外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具体手法怎样、使用了哪种工具……外国专家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工人们都留心记录,甚至把每道工序都拍成照片,挂在操作台上方,一抬头,标准、步骤,一清二楚,时看时诵,“消化、固化、习惯化”,最后牢牢地内化于心。“一个动作往往不知练习了多少次,就是晚上睡觉前和上下班路上,也要找找手握钳子压线的感觉,无数次面对路人看我的异样眼神,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一位工人一边在生产线操作,一边对记者说。

  《西门子工程师在做什么》——长客人手中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本书,里面记满全厂上下每个职工向外国技术人员学习的小故事。它们仿佛一帧帧照片,见证着中国高铁工人的勤奋和好学,泪水与汗水,也仿佛一张张书签,标注出中国高铁在发展之路上翻越过的每一道沟沟坎坎。

  “低头需要勇气,抬头需要实力”,在先后与阿尔斯通、西门子、日立等国际著名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长客人全方位“找差距、补不足”,向外方学习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严谨的作风、先进的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正是这种“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胸襟和态度、正是这种“发愤图强,苦练内功”的务实与进取,让中国高铁最终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飞冲天。

  【敬请明天继续关注《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优秀精神探秘(二)》】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