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分厂,有着这样一名退伍兵,他通过刻苦磨练,逐渐挑起了氩弧焊行业的大梁,成为分厂两大军品发动机、战斗部氩弧焊接的第一人,配合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十余项科研产品部分零件的焊接工艺试制及定型工作。他,就是江南公司“技术能手”朱雄成。
1997年12月,22岁的朱雄成复员转业到公司,被分配到四分厂电焊班。初来乍到,看着这些从未见过的设备,他决定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各种焊接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在师傅和同事的帮助下,他很快熟悉和掌握了实际操作技巧,成为电焊班的“主力选手”。
朱雄成不但是苦干的典型,也是巧干的模范。某产品是公司定型产品向高科技产品发展的里程碑。该产品投入试制以来,几大部件的焊接成为摆在分厂面前的“瓶颈”工序。朱雄成主动请缨,数道工序都留下了他埋头攻关的身影。
该产品筒身零件的材料含碳量较高,焊接性能不理想,起弧与收弧时稍不注意就极易产生裂纹,需要补焊。但产品焊接质量要求严格,不允许焊接面有补焊痕迹。朱雄成通过不断探索工艺,很快掌握了一套新的起弧与收弧方法:焊枪在运弧过程中上下摆动,使焊缝形成鱼鳞纹形状;在接缝收弧时,电弧尽量不触到筒身,迅速填加一些焊丝,同时电弧往回收,往零件上靠,使焊枪落弧时不产生弧坑和伤到筒身。这有效避免了焊缝应力集中和裂纹的产生,产品一次性检验合格率从37%提高到了99%。
某产品是分厂今年新试制的科研产品,筒身是薄皮件,厚度只有1.5毫米,焊接难度较以往产品提高了好几倍。试制初期,水压试验合格率只有50%左右。朱雄成通过反复观察、分析产品加工部位,终于发现造成降低产品抗压性能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焊缝热影响区较大,焊缝下塌,收弧处的下方产生了焊瘤,焊瘤的周围易产生表面裂纹。
找到原因后,朱雄成从热量输入着手治疗“疑难杂症”:尽量做到使用较小热量输入,在焊接过程中,电弧控制在外部零件上,不在筒身上停留过长时间;焊枪速度加快,接近落弧时,注意电弧一定不要触到筒身或停留在落弧处过久。避免了筒身热输入过大引起的变形、开裂,一举突破“瓶颈”,使产品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7%以上。
马上就是“八·一”建军节了,朱雄成告诉记者:“尽管进厂当工人有16年了,然而,每年这个节日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庆祝。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兵工企业工人,做好本职工作,扎实完成生产任务就是对这个节日最好的献礼。”(记者 邓军 通讯员 曾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