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他被称为“泥腿子记者”,在从事农村广播报道期间,他始终把双脚迈向田间地头;他被誉为“百姓记者”,在城市社区采访,他总是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大街小巷。16年来,他扎根基层,报道百姓的酸甜苦辣,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被人们广为称颂。这就是刘彤,丹东市广播电视台资讯部副主任,一个将“奉献基层”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记者。
多年来,刘彤始终坚持“不当要车和要材料”的记者。他说:“不舍得吃苦,好作品不会自个儿找上门来,只有记者‘下去了’,新闻才会‘上来了’。”当记者的前十年,他钻山沟、跑田间地头,走遍了宽甸满族自治县22个乡镇、200多个村,最远的往返一次400公里。每次下乡,他都坐早上第一趟班车,赶在8点前到达目的地采访,力求躲过中午饭口,不给乡镇添麻烦。近6年,他走社区、跑百姓民生,市内183个社区都去过。据粗略统计,他直接为百姓办的各种实事就有200多件。刘彤说:“当记者就是一个给老百姓跑腿的角儿,骑自行车,那是穷人乐。开车才是记者吗?你开大奔,小胡同进得去吗?老百姓还信你吗? ”
多年来,刘彤把体验式采访作为深入基层的工作常态。三伏天,他跟挑粪工人一起淘粪挑粪,跟搬家工人一起爬楼搬运重物;太阳底下跟下岗职工一起坐在马路边“靠活”,建筑工地上与农民工一起推车、抻钢筋;大雨中,他跟社区保洁员一道清理楼道口的生活垃圾;秋菜上市,他和农民一同站在街边卖白菜;大年初一,他早早起来跟环卫工人一道清扫大街上的烟花爆竹垃圾……
当刘彤在节目中把自己的体验采访原声播放时,大口大口的喘息声、哗哗的大雨声、咣咣砸墙的装修声……每次都会令听众嘘唏不已。
刘彤说:“记者不是万能的,但却需要、也可以尽其所能关注民生,为群众办实事。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为了帮助百姓解决问题,他跑街道、联系相关部门、通过新闻报道进行呼吁,把关注民生看作自己的使命。 2012年,丹东市政府承诺为老百姓办15件实事,其中有4件与他的采访呼吁有关。
□本报记者/王卢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