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罗祖炎:守护生命的“铅衣人”(图)
//www.auribault.com2014-10-09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罗祖炎(左)在介入手术室做准备。

  本报讯 “开灯,导管导丝准备。”在省人民医院介入手术室,一台手术正在紧张进行。随着一声声指令,手术台前X线血管造影机的屏幕上,细若发丝的导管与导丝游走在病人的血管中,将支架送到血管狭窄处,撑开“生命瓶颈”。

  这是一台充满风险的手术,无影灯区带有X射线,医务人员身着6至8公斤重的铅制电离辐射防护服。一台手术结束,主刀的神经介入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罗祖炎浑身已被汗水浸透。

  “介入治疗”,大多数人对这个医学名词还比较陌生。它既能扭转内科药物对改变组织结构无能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术对机体 “大刀阔斧”的伤害。这种治疗没有敞开的刀口,在现代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一双起死回生的妙手牵引着一根细长的导丝,深入“敌后”,直捣“黄龙”,为患者解除病痛。一个直径不过3毫米的针眼,便是留在患者身上全部的手术痕迹。

  在省人民医院5号楼第七病区,记者见到了一位被罗祖炎医师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病人。“现在,她的康复情况不错。”罗祖炎告诉记者,当时,病人因突发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送至医院,经过紧急的介入治疗手术后,终于转危为安。“没想到罗医生插了一次导管就把我的妻子救活了,手术一点刀疤都没有留下,真是太神奇了!”病人的丈夫满怀感激。

  介入治疗虽然只有短短50多年的发展史,但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创伤急救等不少疾病治疗的首选。治疗使用的导管与导丝在患者血管中可大显身手,可以利用栓塞材料堵塞住病人身体内致命性的大出血,可以利用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等通道,也可以在管腔中放置金属支架建立“人工通道”,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一个个现代医学神话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医务人员异于常人的辛劳和奉献鲜为人知。

  介入治疗时,X光机就是医生的眼睛,不可或缺。为隔离电离辐射,医务人员不得不穿上特制防护服。在介入手术室准备区,罗祖炎指着特制衣架上悬挂着的防护服说:“这就是我们平时做手术时穿的铅衣,每件都有6公斤多重。”

  记者取下一件试穿,只觉得肩部下坠,抬起双手十分不易。难以想象,医务人员身着这副“铠甲”,还要与死神赛跑。

  长时间穿着沉重的防护服,让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成为职业病。“一般手术需一个多小时,疑难手术会长达五六个小时,我记得最长的一台手术用了7个半小时,完成后累得都站不起来了。”罗祖炎揉着腰回忆说。

  再厚的铅衣也无法完全遮挡射线,在X线照射下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就相当于连续拍1000多张X光片。由于长年累月受辐射,部分医护人员的白细胞低于常人。“许多人坚持不了,选择调离岗位,国内的介入治疗专家非常缺乏。”自20多年前,罗祖炎师从我国介入治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刘子江教授后,就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前,“这一辈子没想脱下这身铅衣了。”他语气坚定地说。

  由于铅衣不透气,手术时的汗水一直闷在皮肤上,罗祖炎的双臂和后背都患有真菌感染引起的花斑癣,但他始终不曾忘记,当年自己还是医学生时,许下的“救死扶伤”的誓言。

  正午时分,透过防护的铅玻璃,手术室内的一群“铅衣人”依旧忙碌。“这就是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只要病人需要手术,我们就坚守阵地。”还没吃午饭的罗祖炎换上铅衣,推门而入,下一台介入手术正等待着他。(记者 丁谨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