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低塘街道、梁弄镇、长安社区、舜水社区……平均一周一场的水利科普报告,让年过花甲的奕永庆格外忙碌。身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余姚市水利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奕永庆,现在却又多了一重身份:科普宣讲员。他以去年10月余姚市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和“五水共治”等热门话题为题材,广泛开展《防洪水、抓节水》专题报告,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工厂,受众已达5000余人次。
“五水共治”宣讲人
“人给水以出路,水才会给人以出路。”奕永庆常以这句通俗的话语作为他的科普宣讲开篇词。为了让广大市民牢记去年“菲特”台风重创余姚的惨痛教训,奕永庆从一个“水利人”的角度,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让全社会对去年水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造成菲特洪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三天内600多毫米,下在地球上任何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会成灾。而洪灾的部分原因是社会因素,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他说,“人类进入了21世纪,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科学利用洪水,坚持'五水共治',杜绝填河造地的短视行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把洪水损失降至最小”。
每一场科普宣讲,奕永庆都要将他的最新论文《菲特洪灾成因分析》发给大家,讲解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等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结合他长期从事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也不忘呼吁农业节水、治污,大力推广喷滴灌工程。为了让自己的科普宣讲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奕永庆还将论文内容制成PPT的形式、配上图表、照片,在有条件的场合进行图文并茂的播放。
农业节水第一人
喷滴灌是喷灌、微喷灌、滴灌的简称,是先进的灌溉设施。1982~1985年间,刚大学毕业的奕永庆在老同志带领下参加了余姚市喷滴灌工程建设,同时参加水利厅一项喷灌设计,成果获省技术进步奖,从此与喷滴灌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造价高等原因阻碍了喷滴灌技术的发展,余姚在1985-2000年间喷滴灌面积始终停滞在1200多亩。自2000年开始,奕永庆主攻降低喷滴灌工程造价,运用创造学、技术经济学、优化设计等新理论,提出了“允许管道水力损失”等新概念,创新设计了经济型喷滴灌技术,使工程造价从1400~1800元/亩降低到600~800元/亩,突破了喷滴灌技术推广的瓶颈。余姚的喷滴灌面积大幅增长,面积达到12.8万亩,喷滴灌技术应用于蔬菜、水果、水稻等多种作物,亩均增收896元,节水100立方米,累计节水6800万立方米,净增农民收入6.3亿元。他还创新将喷滴灌技术应用于猪、兔、羊、鸡、鸭、鹅、石蛙、蚯蚓等养殖场防疫、降温、增氧,占规模化养殖场的96%,节约投资1.2亿元。目前,奕永庆已有各项专利17个,其中发明专利11个,实用创新专利6个。其中,他的“水稻薄露灌溉和经济型喷滴灌技术”技术成果在“2013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节水奖”中,获得了“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节水技术奖”,他是我国第四位获奖人,更是我国水利行业获奖第一人。
沼液处理先行人
除了在讲堂上宣传“五水共治”,并继续做好他的农业节水工作,奕永庆还在农业污水处理上开出了不少良方。近几年,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是上好的肥料,可往往得不到利用而排放入河道,污染周边水资源。对于这一全新的污染源,如何妥善处理让人煞费苦心。有一次,奕永庆在泗门镇黄潭蔬菜合作社查看喷滴灌设施时了解到,该合作社泵站北面250米外有一家养猪场,建有沼液池。在奕永庆的建议、帮助下,养殖场的主人通过铺设一条口径110毫米的PE塑料管,将他家的沼液送到种植场,再通过种植场内自身的沼液池,将池分为6格,逐格沉淀,吸肥泵放在最后一格,喷洒时在最后一格兑水。这样,只用清水泵、吸肥泵,再借助喷滴灌设施,就可以实现将沼液当成肥料喷洒给农作物。“我们两家是双赢的”,合作社社长魏其炎高兴地说,“沼液是优质肥料,不但替我省下化肥成本,还节省了施肥的劳动力,每公顷替我节省了2万4千元钱。” 如今,奕永庆正努力大力推广将沼液收集,应用喷滴灌技术施用于农作物上,既节约农民生产成本,又可以防止沼液污染。(滕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