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工人日报》:开启我读书看报兴趣的钥匙
吕存
我出生在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父亲和三个哥哥都是煤矿工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生活,哥哥们很早就辍学在煤矿上班挣钱贴补家用了。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希望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圆一家人的“大学梦”。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文化,只知道吃苦挣钱养活我们几个兄弟。母亲希望我们比她强,能识字读报,做个脑力劳动者。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
在上小学时,母亲每次买菜都会带回一两份《工人日报》。哥哥们相互传阅,看完了还讨论,有时争吵得面红耳赤。在我写完作业、碰到下雨天、不能出去玩的时候,大哥会拿起桌上的《工人日报》,给我讲报上的内容,讲这份报纸主要是反映工人的生活、生产、创业、技术、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还讲有几个版、几个专栏等。后来,哥哥给我买了一本新华字典,说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字典,他认识的字比大哥多。自从有了字典,我慢慢养成了看书读报字典不离手的习惯。那时,老师课堂上听写生字我全会,听写本上都是“优”,总能听到老师表扬我的话,是我最开心和自豪的时刻。表扬进一步激发了我读报的兴趣,《工人日报》就成为打开我读书看报兴趣的钥匙。
在中学时代,我最感兴趣的仍然是母亲买的《工人日报》。那时看报尤为“厉害”,小路上、田埂边、小河边都有我阅读《工人日报》的身影。但大哥管我很严,除了学习用书,其他的不让我碰。每当看到我喜欢的版面,我就偷偷抽出报纸晚上躲在被窝里看。那时我最喜欢文学版,每次看到优美的段落、句子和词语都抄在笔记本上,已备以后写文章用。我学习成绩中等,但作文每次都是班里第一,这也归功于《工人日报》,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那时家里不富裕,仅靠父亲一人上班养活一家人,能看上报纸是那个年代里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毕业后开始找工作,却不太顺利,从此,我开始疏远了报纸。1996年,听说矿上招工,我由此进入了煤矿企业。后来我又调到宣传部工作,又一次遇到《工人日报》,这时的《工人日报》又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看到她我很激动。改版后的《工人日报》内容更丰富,版面更全面,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如今,我浏览最多的报纸还是《工人日报》,不是为了寻找关于自己单位的报道,而是放不下这份不解之缘。现在,我早晨来到单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工人日报》,接着才是换衣、打扫卫生。阅读报纸上的好文章,使我真正寻到了生活中的情致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