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发生后,诚实面对、认真整改,对涉事企业来说,是唯一明智的选择。相关监管部门如果不能实事求是,甚至不惜以行政化、官僚化手段进行舆情维稳,只能是越描越黑、越捂越捂不住,最终很可能为事故背书,透支政府公信力。
据《人民日报》报道,11月4日,福建泉州泉港海域发生碳九泄漏事件。11月25日,泉州市政府通报事件调查及处置情况,调查组认定,泄漏事故主要是东港石化公司生产管理责任不落实引发的,实际的碳九泄漏量为69.1吨,却刻意瞒报数量,对外公布泄漏量为6.97吨。目前7名直接责任人已被批捕,属地多名领导被处理。
至此,扑朔迷离多日的泉港碳九泄漏事件,终于迎来了真相。令人震惊的不仅有相差十倍的瞒报,更有其间的周密计划和精心组织。据调查证实,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便第一时间要求中层以上员工统一口径,隐瞒泄漏数量,并恶意串通码头船只统一口径。调查组进驻后,涉事企业更是不据实报告,还编造事实,把造成事故的真实原因谎报为法兰垫片老化、破损等,在对外公布的计量单上做手脚来逃避责任。
多年前,有的地方瞒报重大矿难,震惊舆论。今天,信息传递日益快捷,居然还有人铤而走险,妄图抓住瞒报这根救命稻草“赌一把”,以逃避责任和惩罚。看来,我们切不可低估某些人挑战法律的胆量。
在信息飞速传递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无论对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种负面舆情。类似事件发生后,怎样才是及时止损、维护声誉的正确打开方式?一些企业和相关部门显然没能搞清楚。
极尽能事地撒谎、推诿、捂盖子,或许能暂时蒙混过关,逃避惩罚,却往往加大了对事故后果准确预判、科学救援的难度。此次事件中,如果企业在第一时间如实报告泄漏数量,相关补救措施便可及早到位,给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的麻烦和损失或许会少些。不仅如此,每一项瞒报事件,其实都意味着企业信誉和政府公信力的一次毁损。从这个意义上看,瞒报作为一场次生事故,其负面影响甚至比事故本身更可怕。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所谓的“补牢”,应是尊重客观事实和调查真相,勇于承认过失、承担责任,积极处置与应对,应是借此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严守操作规程,消除安全隐患,应是酿成大错之后的警钟长鸣。相反,极尽所能地掩盖和隐瞒过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只能是自欺欺人,把窟窿捅得越来越大。
正如有观点认为“尊重真相才能赢得舆论场的主动权”。事故发生后,诚实面对、认真整改,对涉事企业来说,是唯一明智的选择。相关监管部门如果不能实事求是,甚至不惜以行政化、官僚化手段进行舆情维稳,只能是越描越黑、越捂越捂不住,最终很可能为事故背书,透支政府公信力。
时下,一些部门和人员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在工作中“有福争着抢,有难无人当”,这也是造成事故发生后“掩耳盗铃”闹剧上演的一个原因。要让更多人牢记手中有权力、肩上有职责,离不开对各级公职人员加强法纪教育,既往的相关案例和严厉惩戒,也是一部部生动的教科书。织密制度的笼子,让所有力图借瞒报事故真相而逃避责任及惩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是留给我们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