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神宣扬实体化具象化
让劳动者有荣誉感增强职业认同
对此,李守镇也递交提案表示,要强化劳动教育的可视化。他建议,在重大工程竣工揭幕、重大赛事开幕等重要仪式中,留出专门环节聚焦参与工程建设的普通劳动者。在工程施工现场,设立可视化围栏,让社会大众看到施工场景和工人劳动场面,展示劳动美。在重大工程相应位置设立纪念墙、纪念柱等,铭刻参建劳动者信息;为重大场馆参建者发放纪念铭牌,作为优先进入或减免票费的凭证。
李守镇指出,即将于2022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可参照伦敦奥运会做法,在开幕式增设劳动者亮相环节,也可邀请冬奥会场馆建设者免费观看部分赛事,把“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体化、具象化,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激励广大职工建功新时代。
不仅如此,李守镇还建议,人社部、国资委等部门出台有关规定,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入职培训中增加尊重劳动、爱岗敬业的宣誓仪式环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真正融入职工的生产生活,从职工的职业生涯的起点就增强职业认同,增强广大职工爱岗爱企爱国家的意识,坚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另外,在开学第一课、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校庆典礼等常规性仪式中增加和突出劳动元素,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模范人物参加,引领青少年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用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打破“玻璃门”现象
加大扶持职工创新力度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吕国泉看来,工匠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职工技术创新是企业产品开发、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堪称“金点子”。然而,吕国泉指出,当前在扶持职工技术创新方面,也存在一些情况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奖励表彰体系不完善,“重专家、轻工人”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政府部门对一线职工创新创效缺乏有影响力、职工能够广泛参与的奖励平台。其次,企业对职工技术创新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在收入倾斜、等级晋升等方面缺乏制度化规定,现有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呈现“玻璃门”现象,导致职工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除此之外,职工技术创新受到的限制过多。在鼓励职工技术创新方面,可操作性的政策不够,企业在容错创新方面管得过严过死,技术创新成本偏高、环境紧张,导致一些职工宁愿按部就班,也不敢冒风险创新。
如何激发广大职工技术创新精神?吕国泉建议,加强对职工技术创新的荣誉表彰。针对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特点建立多种表彰形式和奖项,对在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职工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积极开展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评选,完善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科技部等部委在科技创新类奖项评选中,适当加大对一线工人申报的倾斜力度。
同时,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能力的评价比重。借鉴年薪制、技术入股等较为成熟做法,建立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在收入分配及各项待遇上实行政策倾斜,体现不同技能水平在分配之间存在的差异,让职工体会到参与技术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强获得感。设立政府技能津贴,鼓励地方政府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对于在生产工作中多次作出突出贡献、有重大创新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给予享受政府津贴的待遇。
提升优秀工人政治地位
设立“大国工匠奖”作为最高奖项
有地位,才能有作为。李守镇告诉记者,应该坚持并完善优秀工人代表在群团组织中兼职等制度性安排,提升其政治地位,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提供良好“土壤”,营造良好氛围。 李守镇表示,要加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论研究,推动社会形成共识。设立“大国工匠奖”,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继续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工人的比例,坚持并完善优秀工人代表在群团组织中兼职等制度性安排,提升其政治地位。加强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让孩子们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到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学习劳动,用劳动“立德树人”。
全国人大代表徐征:
发掘技能人才典型给他们荣誉和地位
拥有36000名职工的上海建工集团,光“上海工匠”就“出品”了8个。这家企业为何如此“多产”能工巧匠?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徐征告诉记者,“因为我们企业的血脉中流淌着工匠基因。”
陆凯忠是上海建工集团的“上海工匠”之一,他同时还有这样一些荣誉称号: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徐征说起陆凯忠,嘴角忍不住全是笑意:“这可是我们的宝贝。”他说,有一回他们从日本进口一台盾构机,可是一施工螺旋机就停机,傲慢的日本工程师坚持认为不是自己的质量问题。是陆凯忠迎着日方专家质疑的目光,找到了问题所在。“一个中国小电工居然这么厉害!”最终日方心悦诚服地说,“盾构陆”了不起!
这则故事后来在建工集团广为流传。徐征对此颇引以为傲:“我们企业特别崇尚工匠文化,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全员上下高度认同的价值观。”他说,在建工集团,工艺技术就是企业生命力,建工人高度重视对工匠基因的传承,坚持用工匠精神细致入微地考虑用户的感受,把每个产品当成作品。
徐征认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工匠是绝对不能缺位的,这一产业需要由工匠来引领,需要培养一支强大的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在如何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建工模式”具有启迪意义。徐征介绍,工匠型人才在建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发掘人才的能力很强,只要发现好苗子,就会想方设法让他脱颖而出,把他树立成典型,给他们荣誉、地位,帮他们建工作室,打造发展大平台。”他说,在建工,工匠的待遇相当于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技师收入不亚于企业高管,“我们不怕高调,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张扬。”
全国人大代表王霞: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华谊集团总裁王霞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精工巧匠支撑的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上海制造”品牌专项行动计划也提到要加强工程师、工匠等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倡导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打造一批专业一流的“上海工程师”和技艺精湛的“上海师傅”,培育扶持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和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