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拿马访问期间,同巴拿马总统巴雷拉共同参观巴拿马运河新闸。中远海运集团“玫瑰轮”满载集装箱等待过闸。习近平同“玫瑰轮”船长通话,询问船上工作和生活条件,慰问全体船员。习近平说,很高兴在巴拿马运河同“玫瑰轮”的船长和船员们通话,希望你们善用巴拿马运河,不断优化物流运输,为促进国家航运事业和全球贸易繁荣作出更大贡献。我很关心在外远航的船员们,希望大家工作生活顺利,高高兴兴起航、平平安安回家。祝愿大家一帆风顺。
1949—2019,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年历程。70年来,中国水运职工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团结奋进、不畏艰险、开拓创新,在新中国海上崛起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航,峥嵘岁月完成新使命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开始前3分钟,“海辽轮”上举行了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国商船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这艘香港招商局所属船舶,经中共地下党员刘双恩、船长方枕流以及船上多名进步船员的周密计划,从香港出发,在敌机和敌舰的环视下,冒着船毁人亡的风险,历经200多小时,航行2000多海里,终到达解放区大连港,完成了震惊世界的起义壮举,极大鼓舞了身处国统区和海外想要回归祖国的船舶和船员,掀起了招商局和民族资本船公司起义和北归的热潮。1950年初,香港招商局和所属的13艘船舶相继宣布起义,回归祖国怀抱。毛泽东同志向第一艘起义的“海辽轮”发出嘉奖电文,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海辽轮”船形作为新中国五分钱纸币的正面图案。“海辽轮”船长方枕流于1950年当选为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起义归来的船舶、船员、内河民船船员、码头工人共同组成了新中国水运业发展的第一批骨干力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他们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从组建船队、创建企业、培训职工到修建码头、清理航道、打捞沉船,新中国水运业艰难起步,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坚定。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在北京成立,新中国有了国营的远洋运输公司和由“光华”“新华”“中华”“和平”“友谊”等5艘船舶组成的五星红旗远洋船队。此前,受到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禁运的影响,新中国一直没有自营的远洋运输船队,只能通过租用外轮、和友好国家合营、代营船队、发动华侨航商参与运输等方式积极拓展海上运输线路,完成对外贸易运输,进口国内建设需要的能源、工业原料和民生物资。1961年4月28日,“光华轮”首航印尼接侨,成为新中国第一艘国际航线五星红旗船舶,中国远洋船队在逆境中扬帆起航。1961—1966年,短短5年间,中国远洋运输船队已先后开辟了华东、华南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以及华东华北通往朝鲜、日本的国际航线。以全国劳动模范贝汉庭船长为代表的中国海员,用精湛的技术、严谨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磊落的风度往来世界港口,开拓海上运输航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第一张名片。1978年,天津化纤厂从联邦德国进口一套成套设备,需要急运回国,中国货轮“汉川轮”紧急停靠汉堡港。这套设备既贵重又不规则,从汉堡返回中国途径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比斯开湾等气象、海况复杂的海域,装货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遭遇船货损失。“汉川轮”船长贝汉庭带领政委、轮机长、大副及全船所有技术力量,经过反复核算、排列,计算出了最合理的配载方案,在德国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把设备完美装到“汉川轮”上,征服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专家。1979年,贝汉庭船长指挥“柳林海”轮从上海空船出发,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横跨太平洋,航行25天,到达美国西雅图港,开启中美海上贸易新纪元。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年,中美已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人民都从中受益良多,40年前“柳林海”轮历史性访美之行,仍被所有从中美贸易合作中获益的人们津津乐道。
前行,复兴之路谱写新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中国海运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成为率先融入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产业。随着经济和外贸的迅速发展,海运需求快速增长,海运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影响逐步增加,成为了我国外贸运输的第一大载体。到2000年,我国船队运力达到3844万载重吨,排名世界第5,全国每年有90%的外贸运输通过海运完成,中国成为真正意义的海运大国。中国商船队发展壮大,也为国家应对国际政治、军事、经济事务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2000年6月,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罗门群岛发生政变,“阳江轮”接到指令调转船头驶向所罗门群岛,顺利接载110余名华侨、华人撤离。2011年利比亚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国远洋海运企业共调集十几艘船舶第一时间到达接侨点接侨,配合国家圆满完成撤侨任务。2008年初,我国遭遇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全国共有17个省级电网电力供应紧张,因缺煤停机组接近4000万千瓦,电煤库存紧张,形势严峻。关键时刻,海上运输船队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打响了“争分夺秒抢险救灾”的攻坚战,深圳远洋公司调集24艘船舶,118万载重吨,完成75个航次运输,抢运电煤315万吨,中远集运公司紧急调用集装箱船舶运输电煤,为东南沿海地区承运近3万吨电煤,有效支援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工作,缓解了中国南方地区的电煤供应压力。前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米乔普特斯对海员的评价形象的说明了海运业对全球的重要性,他说:“没有海员的贡献,世界上一半的人会受冻,另一半的人会挨饿。”
与海上运力和运量双重增长相得益彰的是我国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港口建设转向大型化、专业化、技术化,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8.9%,外贸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11.1%,到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港口年吞吐量在世界前十中已占得六席。上海、天津、宁波、广州、青岛、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相继进入世界前十,一批世界级大港在中国诞生。中国港口吞吐能力短时期内大幅提升,得益于党中央港口体制改革的英明决策、得益于中国港口行业对市场机遇的准确把握、也得益于中国港口职工永不懈怠的创新精神。港口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港口生产效率,提升了港口吞吐能力,推动中国港口发展不断走在世界前列。上世纪80年代,上海港码头工人包起帆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被誉为“抓斗大王”,他领军发明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已上升为国际标准ISO 18186,成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典范;天津港煤码头工人孔祥瑞,带领团队通过实干研发《煤炭作业系统联动传输设备关键技术改造》项目,在大型煤炭专业化系统设备的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上海振华重工的双尺箱岸桥技术,使港口集装箱机械作业效率提高50%,改写了世界集装箱装卸技术发展史;青岛港集装箱码头工人许振超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效率”、“振超精神”令世人赞叹……这些进步与突破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港口发展的缩影,冰冷的港机背后是港口职工炽热的灵魂,单调的数据背后是港口职工丰富的创造力,中国港口高速、高效、高质发展的背后,是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祖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