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者技能更新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工会-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以劳动者技能更新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

2020-06-29 09:48:24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观点

  就业结构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要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改革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同时,更好发挥新业态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在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的同时,结构性失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就如何优化就业结构以更好地促进稳就业话题,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教授。

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的特点

  赖德胜:就业结构有很多维度,比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能结构等,它实际上取决于经济结构。总结起来,我国当前的就业结构主要呈现出“四化”特点。

  第一,轻型化。近年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来越高,体现出产业结构轻型化的特点,这也使就业结构逐渐轻型化。第三产业所占用的人均资本量比较低,据统计,第三产业每百万元增加值吸纳就业为8.1人,比第二产业高出1.6人。所以,吸纳同样数量就业,降速提质拓展的空间更大。

  第二,集中化。一方面,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聚集,2019年,全国就业人员7.7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亿人,占比57%。另一方面,当前,每年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有三分之二在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已经成为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地方,西部、东北地区劳动力不断流向东南沿海,这也是地区结构集中化的表现。

  第三,扁平化。当前,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已经占城镇就业人口的80%,而中小企业的层级是比较少的,结构比较扁平。尤其是最近几年,平台型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型就业就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就业。

  第四,高阶化。一方面,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表现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技能型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企业所需的劳动者应具备更高的技术技能水平。

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失衡

  赖德胜: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反映的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现有的大量劳动力并不是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类型,通俗地讲就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就业结构跟经济结构是相关的。近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向智能制造、从技术跟随向技术引领的转变,这使社会快速增加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很多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质。但在此过程中,劳动力的供给却相对滞后,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知识技能不匹配,需要有一个转变技能结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

  所以,就业结构性失衡主要是技能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匹配。其根本原因是,需求结构的调整快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调整。

  这种结构性失衡的影响从短期来看,主要是加大了就业压力,增加失业风险;从长期来看,一方面,会使劳动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导致产出下降。劳动力有闲置,同时,一些企业的发展因招不到合适劳动力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长期存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不利的,对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的建议

  赖德胜:疫情给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也使经济领域和就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衡更加明显。但同时,它也给我们采取适当措施来解决问题、实现更好发展提供了机会。应对就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要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5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是对冲疫情影响的两个重要文件。它们有一个根本相似之处就是,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尽快复工复产达产,实现保就业稳就业目标,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每一个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这是根本之策。

  第二,要改革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我国每年新增800多万高校毕业生和几百万中高职毕业生,规模是很大的,但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等还难以适应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为此,改革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应对就业结构失衡的紧迫任务。同时,要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力度和针对性,重视劳动者全生命周期的学习,使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转换能力,让其专业技能跟得上产业发展带来的技能需求变化。政府应拿出更多资源来支持劳动者的再培训再学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这就是支持劳动者提升技能的好政策。

1 2 共2页

编辑: 李方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