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贵州省贵阳市日前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10个区(县、市)开出环境空气质量罚单,总金额达886万元——据《工人日报》11月6日报道,这是贵阳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PM2.5季度削减10%的目标完成情况,对未完成任务的区、市、县开出的第一笔罚单。
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环保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近年来PM10、PM2.5及雾霾等概念的广泛传播,人们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治理越发关注。由此给环保部门带来的舆论压力和工作压力着实不小,各地陆续推出“约谈”和环保问责机制,力求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此番贵阳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开出罚单,是职能部门尽职尽责、敢于“动口”又“动手”的表现,体现了改善空气质量的勇气和决心,值得肯定。
按照当地“建立奖惩机制,目的是给当前环保部门使用的‘约谈’手段进行一个更加完善的补充”这种设想和尝试,巨额罚单是为了敦促各地区在以后的环保工作中再“给力”一点。深究起来,这样的罚款会有效,但还不够。
关键的问题是,被罚的那些钱,地方政府“疼不疼”?正如报道所说“逾期不交罚款则将在次年财政预算中直接扣除”——政府的钱一部分来自财政预算拨款收入,而年底层出不穷的政府部门突击花钱怪象表明某种程度上有些部门的预算是花不完的。即便钱不够花,来年说为了更好地开展环保工作而多申报一些预算,批还是不批?在这种有钱花、花不完、花完可以要的情况下,扣钱也好、罚款也罢,其实际震慑力,我们不可给予过高估计。
环保治理的内核不是罚钱,唯有问责才是动真格。如果每次针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处以罚款了事,在老百姓看来,不管是拨款还是扣钱,一分也没落到自己口袋,不见得会领情;对被罚地区来说,财政体现“吃紧”状态,难免“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老百姓;对罚款方来说,罚了款若未见成效,不但外界有所诟病,各地政府也可能会颇有微词。
环保是造福社会和子孙的良心事业,不管“动口”还是“动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按法规行事以及问责制度上。只有动真格地问责,才能让天更蓝、水更清,才能获得人们由衷的认可和支持。
陈国琴:谁给“超载”煤车亮了“绿灯”?2010-11-05 |
陈国琴:“超载”频肇事 监管任逍遥?2010-11-11 |
中工时评:让服务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2013-03-13 |
中工时评:用劳动创造托起中国梦2013-04-10 |
历史新起点·中国工会五年发展系列评论2013-10-17 |
中工时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的背后2014-01-15 |
话题圆桌:兰州水污染拷问:谁来守护我们的...2014-04-17 |
中工时评: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势在必行2014-05-26 |
中工时评:“互联互通”改变中国发展格局2014-11-21 |
一周看点:向改革开放致敬2008-12-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