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两会快评”之十九
中工时评:“两会好声音”咋入寻常百姓家?
吴迪
//www.auribault.com 2016-03-09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两会上,代表委员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建议和提案议案,为国家发展和民生大事建言献策。其中,有不少建议令人印象深刻,有的事关社会公平正义,有的心系基层民众疾苦,还有的牵挂国家发展大计。

  历年两会上的“好声音”在会议闭幕后都得到办复了吗?长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今年两会政协文艺组会议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坦言,“自己提过的提案只有1件得到解决,每位委员想提案都有压力,如果不解决意义就不大。”

  其实,不少重大现实问题,不少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政策决策,推动和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去探索改革创新、试点推进、不断修正再推而广之。

  比如,十年“车改”路。1993年,中国的公车浪费现象开始暴露。调查数据显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超过了GDP增速;2003年,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开始提交关于“公车改革”的建议;直到2014年7月,《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标志着公车改革正式启动;2015年6月28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透露,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5.99亿元,比2014年减少5.28亿元。

  十年磨一剑,公车改革从一个边缘化的话题变成了热点,在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中,终于从“雷声大”走向“雨点大”,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再如,教育经费终“破4”。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达到4%,再到201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走了将近20年!

  中国教育经费达到4%,这是我国教育蓝图上一抹迟到12年的色彩,而“破4”所释放的意义更重大。有了这一盒“彩笔”,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两会开幕以来,从新闻发布会,到“部长通道”,再到人大政协记者会,民众听到了很多“好声音”。这些声音,特别是“明年将取消四分之三左右的高考加分、全国大部分城市高考试卷将统一”等多年发声终于“掷地有声”的“好声音”,能够直面难题、直言不讳,坦诚有锐度,让人对未来的改革发展充满期待,满怀信心。

  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每一个宏伟目标的实现、每一寸向着公平正义的推进,这个过程不可谓不艰辛。幸运的是,我们有一大批尽职尽责的代表委员,为国家和社会的点滴进步积极奔走;欣喜的是,两会为代表委员提供的建言献策平台越来越能起到实际作用。

  希望“两会好声音”能尽快“飞入”寻常百姓家,别“飞”得太久。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