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对账单”背后还有多少“伪装者”黑手
吴迪
//www.auribault.com 2016-03-18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中工时评:“3·15”对账单背后还有多少“伪装者”的黑手?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APP恶意扣费、淘宝刷单以及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等企业和品牌的负面消息。

  一边是积极对照假冒伪劣产品“对账单”看自己是否中招儿的广大消费者,一边是被央视花式吊打的见不得光的企业和产品——每年的“3·15”晚会对广大消费者和电视观众来说,都像是一场假冒伪劣偷心换肺产品的“展会”,记住这些“展品”,来日坚决不在它们身上消费;对被曝光者来说,无疑是在全国人民众目睽睽之下的一次“游街示众”,身败名裂在所难免。

  因此,每年看“3·15”晚会如同守岁看春晚一样,成了很多企业和消费者的必选项。

  看着那些被央视吊打的品牌,最焦灼的或许不仅是那些前途未卜的被曝光者,还有如坐针毡的消广大费者——还有多少“伪装者”的黑手向我们伸来?

  比如,“3·15”晚会连批两年,免费Wi-Fi还能放心连吗?

  WiFi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中,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然而,央视毫不留情地泼了人们两盆凉水——2015年“3·15”晚会上,央视现场演示黑WiFi如何窃取用户隐私;2016年“3·15”晚会上,央视又演示公共免费WiFi瞬间盗取网购信息。

  晚会展示,黑WiFi可以收集你在各种App上的下单信息和消费记录,还有电话号码、住址、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甚至可以获取你手机的操作系统、正在运行的App,以及手机中存储的各种隐私……

  虽然黑WiFi被曝光了,也相信相关部门会打起精神来几次“会战”“春季攻势”,可即便是曝光了假冒伪劣“黑名单”,人们逐一记住并封杀之,难道真的就堵住了漏洞,平衡了消费者权益的天平?恐怕未必。

  每年被曝光的黑心企业和产品总是有限的,而这仅仅是黑心市场上的冰山一角。如此一来,消费者必然会担忧:还有多少是不放心的?还有多少没被曝光?

  “第一时间”以罚代管,能否安定消费者的愤愤不平?这些年的“3·15”晚会一结束,甚至还未结束,相关部门和企业就纷纷“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而内容无非是下架、查处等“堵窟窿”的手段,鲜少有前置的、预防的、长效的机制来应对“年年打假,假打不完”的恶性循环。

  当然,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以最快速度表达出“高度重视”并采取雷厉风行的行为,无论如何都是好事一桩。但这种好事往往出现在“3·15”晚会之后,难免让人侧目:相关部门的高速高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平时的低速低效。一系列重大问题起先都是媒体调查发现,监管部门到曝光后才“第一时间”“高度重视”。

  一些痼疾之所以悬而不决、久拖不愈,甚至愈演愈烈,很多时候是观念和服务意识的问题。亡羊补牢虽然不算晚,但很累——这儿破个洞,补一补,那儿漏风,堵一堵,这远不如未雨绸缪来得更一劳永逸些。

  监管部门守土有责、行业企业守法自律、监督问责机制严格完善、法律保障和惩戒体系健全有力,是形成长效的防范和监管机制的基石,更是扭转“年年打假,假打不完”的恶性循环局面的制度性保障和“标准答案”。

  说到底,假货是因人性的贪婪而生,而打假则是人性的一场持久斗争。是时候别再让消费者年年盼着“3·15”“对账单”度日了。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