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2013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50.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和周围人的美学修养一般,54.3%的受访者指出美的教育被长期忽视,76.0%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应该通过关注各类艺术品来提升美学素养。
美育的缺失,看似是一个学术上的探讨,实则与文化产业的创新息息相关。对于美学教育的忽视,使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判断受到影响。部分人只有爱美的意识,但审美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外来美学的盲目模仿,造成“山寨”横行的尴尬局面。然而与此同时,艺术院校和玲琅满目的艺术辅导班却如雨后春笋般数量激增。
矛盾的背后,是对于美育的曲解。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将审美提高,更不是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和文化中的美学,并将其运用到创新之中,包含了对专业人员文化自信的加强和对普通群众美学素养提升两层意义。
能否将文化自信坚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创新的高度。
前年,一批北京故宫的文创商品持续蹿红,深受追捧。朝珠耳机、顶戴花翎官帽伞、“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设计研发文化产品共6746种,在2014年给故宫带来了9亿元收入,高出故宫门票收入2亿元左右。
这些产品的创意无不是来自于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精准把握,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研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其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全新产品。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在拉动第三产业的同时,也为故宫的国际形象增加了青春与活力。
其实,我们的国人本身就已经站在了美学巨人的肩膀上。我国宋代的山水画作,在世界艺术史上早已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法、中日交流展中,它们曾多次被指定外借出展。很多知名的国际品牌,已经将中国的古画作为其灵感来源。反观国内,专业文创人员的美学素养良莠不齐。像故宫这样懂得将古典美学运用到传品创新中的寥寥无几。
通过美育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化,是一种对于专业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对于普通人而言,美育则体现在美学鉴赏力的提升中,以科普的形式存在。
信息爆炸时代,五花八门的外来文化和艺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调查中,将近半数的的受访者有接受美育的需求。这些人并不是从事文化创新的专业人士,但他们却左右着文化产品的市场。美育的缺失导致鉴赏力对外来文化的全盘接受,若放任不管,则会加剧文化市场两级分化的现象。若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再好的创意产品也是无源之水,无法在市场中生存。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美育既是一把打开文化创新瓶颈的钥匙,又是一个文化环境的净化剂。它既是对于专业人士的更高要求,又是对于全民鉴赏力的提升。它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美育,是实现文化从业者与文化环境双向提升的助推剂。只有文化大环境的不断改善,才能从本质上改善原创不足的窘境,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中工时评:“互联互通”改变中国发展格局2014-11-21 |
中工时评:二次元产业监管亟需重视2016-03-08 |
中工时评:“中国制造”需知耻而后勇2016-03-09 |
中工时评:“互联网+”在十三五期间将大有...2016-03-10 |
中工时评:房地产去库存要慎用金融工具2016-03-14 |
中工时评:借冬奥会东风 创全民健身新时尚2016-03-14 |
中工时评:优化消费环境 提振消费者信心2016-03-15 |
中工时评:强化农民工培养 助推“大国工匠...2016-03-28 |
中工时评:总理为啥总强调“工匠精神”2016-04-25 |
中工时评:唤回工匠精神,咋办?2016-04-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