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专利实现“两个100万”背后的尴尬
杜鑫
//www.auribault.com 2017-05-10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来,多家媒体报道称,我国专利相继实现了两个100万件的重大突破:一是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了100万件,二是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

  专利实现两个100万件意味着什么?就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就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来看,超过100万件的国家此前只有美国和日本。

  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然而,另一组数据却暴露了一个尴尬事实——专利利用率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法治蓝皮书2017》指出,中国发明专利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年限为10年。然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专利权人都会中途放弃专利。《2014年度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3.8年,实用新型专利为3.5年,外观设计专利为3.2年。而真正达到最长维持年限的发明专利仅占0.02%,实用新型专利仅占1.1%,外观设计专利仅占0.5%。

  此外,2012年至2014年,全国共授予国内专利278.77万件,签订专利许可合同仅为56067件,仅占授权专利比例的2%。

  上述数据表明,企业申请的大量专利并没有真正用于提升产品质量,企业申请专利与企业产品供给能力之间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司长龚亚麟此前也表示,专利数量方面仍需要着力解决“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在10年以上的还不多,在有些关键领域的数量也不占优势。

  专利实现两个100万件的背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尴尬?

  一些地方政府、企业一味重视数量,却相对看轻质量导致专利申请量井喷,质量不高。

  为完成考核指标或彰显政绩,一些地方财政根据专利申请数量给予企业补贴,表面上是企业在申请专利,实质上是政府在为专利申请买单。例如,某省就曾规定: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费、实审费,由省级专利资助资金资助50%,其余由申请人所在地市、县财政承担。

  而由于各地对于发明专利申请有奖励制度,认定高科技企业也需要专利指标,所以一些企业会为了享受优惠政策制造一些“垃圾专利”来滥竽充数。有些甚至是把国外已经过期的专利拿来,申请中国的专利。

  专利申请门槛降低也被视作是数量井喷的原因之一。而与生产实际脱钩、交易不顺畅等问题长期存在是专利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经济系教授李长安撰文指出,大量专利不能顺利进入市场应用,有的是因为缺乏实用性,有的是因为效益无法预测导致企业不愿购买。但最重要的则是,在专利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和孵化机制,使许多专利一出生就被束之高阁。

  专利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有意义,否则就会变成“纸上谈兵”的垃圾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去年启动实施了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围绕专利的申请、代理、审查、保护以及运用等环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而如何把丰富的专利资源盘活用好,则成为当前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