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告别城市街巷那“步步惊心”-中工评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评论

工人日报社评

拿什么告别城市街巷那“步步惊心”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01-16 09:00:5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地下空间的开发、管理必须科学、谨慎,不能有丝毫大意。任何城市和相关管理部门都应该有针对性地、有前瞻性地去预防地陷的发生。让百姓每天都能安心地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城市治理的责任和义务。

  据新华社1月14日报道,1月13日傍晚发生在青海西宁市城中区南大街的路面坍塌事故搜救工作仍在进行,经核查,该事故死亡人员由6人上升至9人,受伤人员由15人上升至17人。截至14日晚,已找到9名遇难群众遗体。

  路面塌陷的整个过程,让诸多人隔着手机屏幕都感到了害怕和震惊。对当事者来说,地陷可谓“飞来横祸”。对城市来说,这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尚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走着走着,人就没了”,西宁地陷事件并非孤例。1月10日,广州地陷3名失联人员的遗体在事发41天后被找到。《全国地质灾害通报》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每年发生的地面塌陷事件在两三百起;《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全国地下管线事故分析报告》显示,这期间公开新闻中可收集到的全国地面塌陷事故共142起。

  有专业人士表示,近5年来,城市道路塌陷已逐步进入全国性灾害集中爆发的高峰期,从沿海到内陆边远地区,从一线大城市到二线、三线中小城市,都面临着不断发生道路塌陷灾害的威胁。这与公众的感受基本一致。

  地面塌陷事故频发,原因何在?

  有的是因为地下排水管道的影响——年久失修的地下水管,如果发生了腐蚀、渗漏或者爆裂,水体就会不断渗入土层,造成地面塌陷;有的是因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地下施工扰动原有的地下土层,使地下土体形成疏松带、松散区;有的是地质结构特点遇到特定气候所致,比如降雨过大,使得松散沉积物孔隙处于饱和状态,砂砾石间的摩擦力相对减小;有的是地下水开采过度,造成地下土壤含水层压力失衡;还有的是路面本身就是“豆腐渣工程”,禁不起“风吹草动”……不难发现,人为的因素占据了不小比例。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建设施工频繁的现实语境下,地陷不能更不该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病”,“步步惊心”不该成为悬在城市百姓心头的痛。

  上述提到的人为因素,恰恰是城市治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地下管线的建设、维护近年来广受关注,只是此前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反复施工、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导致的交通拥堵,路面“拉链”;不少地方积极向地下要空间,修地铁,修各种地下设施、场所,但野蛮施工、不科学施工不时上演,等等。

  地下空间当然可以大有作为,关键是其开发、管理必须科学、谨慎,不能有丝毫大意。事故发生往往都是一瞬间,但问题和病因却是积蓄已久,压死骆驼的绝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地陷并非不治之症,人为因素完全可以被遏制。技术层面,雷达可以探测道路空洞,这种探测应更常态化,并且应根据各地地质结构特点、天气情况,确定探测频次和范围;人力执行层面,老旧管线的检查与维修应该做细、做实,道路沉降及管线变形要定期检测;城市规划层面,要按照地质条件的不同,作不同的规划和地基处理方案;还可以考虑建立城市地质灾害数据库,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等。

  事实上,有些城市已经走在了前面。2013年,深圳在连续发生多起路面塌陷事件后,由水务部门牵头开始了大规模的管网排查和重修,也促成了“地防办”(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诞生,由其负责协调全市的地面坍塌防治事宜。同年,北京市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项目管理指南印发试行,次年,该市召开地下管线综合检测成果通报会,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采取相应处置措施,预防地下管线事故和道路事故发生。

  对于地陷,任何城市和相关管理部门都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有针对性地、有前瞻性地去预防地陷发生。一句话,让百姓每天都能安心地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城市治理的责任和义务。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这个低温津贴,可以有!

    正在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上,上海市总工会递交提案,建议上海市建立低温津贴制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 中工时评:体育中考满分也设为100,适当否?

    根据云南省发布的最新中考改革方案,体育将和语文、数学、外语并列100分,相比之下,700分的满分中,物理为50分,政治、历史、生物各40分,化学、地理各30分,音乐、美术、劳技各20分,信息10分。其中理化生的成绩还包括了实验操作。

  • 中工时评:竭诚把服务职工的大文章做足做实

    筹集困难职工帮扶资金1000万元、联动各级工会推出100项普惠活动、帮助职工化解1000件以上劳动纠纷… …据今天的《浙江工人日报》报道,“2020年宁波工会服务职工十件实事”正式公布,内容涉及帮困、文旅、提素、维权、就业、保健、妇幼关爱等多方面,件件都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是宁波市总工会连续第11年向社会作出的承诺。

  • 中工时评:温暖农民工身心的“法治之光”

    1月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条例》明确了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要求按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条例》的出台意味着治理农民工欠薪将从过度依赖行政手段转向主要采取法治手段。

人物

  • 莫张狂应是蔡英文和民进党的座右铭

    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今天举行,从目前情况看,蔡英文将以超过半数的得票率实现连任,民进党的“立法院”席位也可能超过半数。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已经宣布辞职。

  • 难忘黄文秀

    现在距离黄文秀同志牺牲已经6个多月了,她在百坭村为贫困户忙前忙后的身影宛在眼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山此水此地。”我和百色400多万老区各族人民一样,非常怀念她。

  •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

    衢州14岁的初二女生郑伊敏,在过去的300多天里,除去节假日,坚持做一件事情:为109路公交车打扫卫生关窗户。当她乘坐这辆车到站前,她总会从车头到车尾检查一遍,关好每扇车窗,捡捡弄弄,带走车厢里的垃圾。

  • 对公众人物高要求,不是道德绑架

    几乎所有在公共场所行为不端的明星,在道歉的时候都会加上一句“作为公众人物,我不应该……”这两天上了热搜的某女明星同样如此。习惯了当公众人物,她大概就把公众场所当成了自己家的客厅,翘脚搁在高铁座椅后背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却没想到被人拍下,放到了社交媒体,引来一片批评声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