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高谈阔论:读万卷书是箴言还是鬼话
欧阳
//www.auribault.com2015-09-2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学开学了,有学问的家伙又祭出关于读书的高论。有教授就声称作为名校的学子,一年阅读100本以上的书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否则,教授虽没说“否则”,揣摩一下意思,估计滑向不学无术边缘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

  在“读书”的大学之外,重视阅读的有识之士也喜欢将特定时间内“阅读多少部书”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标准之一,来检视书香国度的实际状况。前不久发布的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中人们就可以看到这一“重要数据”,据“正式报告”,上海市有6成以上的市民年均阅读图书超过4本。

  因为数据重要,一些人也喜欢以此同读书发达的国家比较,或还声称有些汗颜。其实大可不必为此焦虑,考虑到官场和商场战斗的勇士比之读书发达的国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阅读人,读书少是正常现象。

  从传统来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根深蒂固,读好书之外,口头上泛滥最多的就是多读书了,以这样的标准,就“读书人”而言,一年100本书的要求也许有点保守,问题是多读书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好。

  撇开思想、政治层面的担忧,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没错,天下文章一大抄嘛,书读多了,不会写也一定会抄。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像大学里的知道分子一样,貌似很有学问的样子。问题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仅此是不会使您的洞察力得到提高的。

  古人云,天资聪慧的王莽谦恭未篡权之先学问就很大,其时儒者无不敬服,估计属于不仅读书十车,背书也破万卷的那种。及至君临天下,以书本为纲大兴改革,很快就招致四方起火,要命的是他太有学问了,过程中面对群臣劝诫,皆依典驳斥,让那些学富半车的臣下有口难言。其风度正如黄仁宇所说,是“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结果是武功自废,江山拱手。这么看来,读万卷书不太像箴言。

  当然,必须承认,有很多博览群书的鬼头闪烁着睿智的目光,然而就万岁爷王先生的顶层设计来分析,内中原因更可能是精深而非博大。不错,博大可以开阔视野,但只有精深才能在面临问题的时刻,更好地助力独立思考和客观的判断。民间传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为就很好地说明了个中道理,未必是野史传说。

  再来看非传说,洞见如梁漱溟者就常念叨,说自己读书不多。顶级好手维特根斯坦有阵子不想在剑桥折腾哲学了,去苏联游走,俄国人恭请他到大学里讲授康德,“康德是谁?”据说他不仅从未读过康德的书,连此人也知之甚少。您一定和俄国人一样吃惊吧。事实上从各种研究维特根斯坦的资料看,他的确是读书不多的人,满脑子跑马的他甚至博士论文都因为没有一条“引据”差点得不到通过。然而,有传记作者说,这个激发、甚或是开创了逻辑学派的“宗师”却喜欢抱着一本书不知疲倦的翻来翻去,据说导致他成为忠实教徒的小说《哈吉穆拉特》就被他颠三倒四地翻阅了千百遍。这本长篇都算不上的托尔斯泰作品在我的印象里除了牛蒡外,什么都没存下来,估计哲学家真正读懂了这部小说——连托尔斯泰自己没意识到的东西都进行了彻底地探索研究。

  显然,读懂一本书,读懂一本烧脑的书(无论是不是读书人自身的专业范畴)才是洞见的基础,只有那些让您琢磨、思考、分析、研究的知识(概念)才会添翼您的认知能力,进而完善您在不同环境和知识背景下观察事物以及人的独立判识能力。很多人看了很多书,随时可以引经据典,但始终跳不出人云亦云的泥潭,大约就是盲从了所谓的读万卷书。

  如果不是出于消遣,不是沉迷于知道分子,想变身为名符其实的读书人,相信我,读懂一本书,特别是读懂一本貌似读不懂的书才是进阶的良方,挑战您知识素养、逻辑推演水准的文字,充满着迷人的诱惑。

  反过来审视“读万卷书”,未必不是写作家的鬼话,惟其如此,那些他们吃饱了饭没事,胡乱堆砌出来的、乱七八糟的文字才有您去看!不是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