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陋室观复:总有什么让我们身不由己
欧阳
//www.auribault.com 2015-12-07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基本上来说,我不是电视匣子遮眼的积极分子,平常在打开电视看电影之外,认真学习“电视”的时候不多,偶或有,也是观赏一下匣子里的演员怎么没心没肺地“胡说八道”。

  前两天有朋友发送过来一段视频,问杨乐的演唱风格是不是应该归到民谣。承蒙朋友过分抬举,不仅外行得何为民谣都不明白,而且连音乐追风者都不能仰视的我不得不硬着脖子“审评”一下。初一看,怎么又是电视里面的音乐“娱乐秀”。想着交友不慎,朋友明明知道假装高雅的俺一直不希望内心残存的一点点音乐兴趣被这些东西毁掉,还这么故意为之,实在不厚道。

  埋怨归埋怨,朋友情谊还是要慎重对待的。随着视频行进,松弛、富含磁力还自然——我喜欢的声音呈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 /总是身不由己……”

  这大概是歌者杨乐自己个人心境的表述吧。很喜爱。感觉上来说,如果要给歌曲归类的话,我会将之归到爵士,之所以这么妄断,并非因为本人突然之间就有了音乐素养,而是由于想到了一句一直不甚明白的话:喜欢音乐的人最后都会返归爵士。

  我并不特别钟情于某一类音乐范式,古典、流行、摇滚一概胡乱喜欢,在重金属和死亡金属之外,只要您不用故作矫情的噪音来滋扰,都不会有怨言。但个人对爵士有一份音乐之外的演义:懈怠随心、自由飘漫,可以触动灵魂深处那些不容易触及的细微弦丝。

  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当被崔健命名为“摇滚他大爷”的杨乐说出——做音乐首先是做给自己的,别人喜欢只是因为偶然——的时候,思绪颤动地短路,它带出了我心灵深处那根曾被触动过,但又几乎“消失”的弦音。我相信不止是音乐,几乎所有的艺术形态都可以从同样的角度来理解,即便在凡俗的生活境域,未必不是如此。

  大学时代就曾因为艺术是个人心灵表述还是客观现实再现有过固执的论争。回想当初写论文时,浅见的学生坚守“个人表现主义”,拒斥导师“机械”的唯物批判之词。无论文化的积淀还是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如何,艺术的个性总是与个体对世界的认知相关,也即是说,艺术再现也是个人意识成就的,艺术终归是主观世界的作品。这是学生的抗辩。就像梵高,普罗旺斯的阳光和色彩一直如故,从未因梵高的到来和离去而变得无法辨识,是梵高个人的心智慧眼,造就了杰出的艺术世界。导师无法用他的布道说服学生,最后坦言了“身不由己”的苦衷:必须用正确的思想批判错误的观点,而关于正误,导师不敢有决断的话语权。

  话题飘移,是非已远。其实主观的个人主义表现也好,客观的现实主义再现也罢,这些巷道中幽暗的高深理论即便没有局限在高墙内的府邸,也是象牙塔中学究的饭碗,身居贩夫走卒之肆,犯不着纠缠。不过说到身不由己,大家就同病相怜了。

  沉迷音乐的杨乐怕是音乐还未响起就已经身不由己,就像电影《海上钢琴师》里那个将天下无敌爵士键盘手轻松摧毁的孤独魂灵,身不由己到拒绝外面的世界分享自己的琴声——喜欢不是偶然的,精神世界众多让人心醉、让人欢悦,既繁杂而又细微的弦还远远没有被键盘手敲击到。

  那些在寂静的暗夜,在孤独的荒原,身不由己找寻、敲击、聆听弦音的人一定是幸福的,想到自己身不由己地在轨道上盲目地行走,羡慕、景仰之心油然而生。好在作为凡俗之人,能看到身边有很多因为钱、因为生活的欲望身不由己之人,释然阿Q起来也算是健康状态尚未全线溃败。

  个人的精神表现,客观的现实世界,不管何者是决定性的,总有什么让我们身不由己,至于是什么让我们身不由己,是内在的精神抉择,还是外在的规训世界,您自己清楚吗?在没有明白之前,何必冲动地赞誉、诅咒那些让您得意、让您郁闷的东西呢?!

  当然,无论是因为什么,如真能困囿于身不由己的状态其实就足以自慰了。现实生活中不难找到更悲催的参照:有些不舍得为理想、为灵魂身不由己的人,在献身于升官发财“自我牺牲”数十年以后,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身不由己的机会——他们早已丢失了自己。

  能身不由己,至少证明您自己还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