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让规则化为内心的律令
陈之琪
//www.auribault.com 2016-07-22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风学纪的约束力前所未有,堪称又一次“史上最严”。此前,号称“史上最严”的高考,依据的是新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18种行为属于高考作弊。而高考作弊已于去年首次入刑,最高可判7年。

  这一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处理办法,明确了六类学术不端情形,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数据或捏造事实,不当署名,提供虚假学术信息,买卖或代写论文等。一旦被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可能面临开除、依法撤销学位等处理方式。这是教育部又一次在学术方面加强管理的重要举措。

  想起1764年夜,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生的那起严重火灾。这场飞来横祸,让图书馆内无数珍贵的书籍化为灰烬。然而有一位学生在这之前违反图书馆的规定,将一本书带出馆外,决定读完后再还回图书馆,这一举动也使此书幸免于难。于是这位学生在大火之后决定将书还给学校。哈佛校长一方面收下了学生的书,对他表示了感谢与对其勇气的赞赏,另一方面却依校规将其开除出校。这样近乎不近人情的决定,令不少人瞠目结舌,却也表明了“规则”在哈佛的地位,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逾越规则是冒险的,但一次冒险的成功,可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利益,这也正是不少人“飞蛾扑火”的缘由。然而一次越过自己的底线,则往往会让人像吸食毒品一般,尝试一次便无法戒掉,以致不计后果地屡次涉险。这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公平,还让自己失去了行为的准则,甚至无处寻回。

  规则之所以存在,首先是为了营造一种公平的氛围。然而正如做实验不可能没有误差一样,不论如何制定规则,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存在。因此,规则的意义便不止于公平,还在于使人受到约束,以达到告诫的效果。

  从2015年“史上最严控烟令”成为热门话题开始,国家陆续颁布了不少严格的规定与法令,“史上最严”的前缀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确也让不少人叫苦不迭。然而,愈发严格的规定与法令,恰恰说明了中国正在向前迈进。尤其是学术教育方面,更加严格的约束,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正在将学人的学术成绩变得更有价值。

  因此,严格的规定,重点不只在处罚,而在于迎来群众发自内心的改变。“史上最严”的烙印,似乎将不少人的步伐困于狭窄之地,但一条条这样的法规,正在改变人们身边的不良行为,并使他们在不可越过的“规则线”中得到自我的升华,而非在其中扮演“落跑者”的角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们无法立刻做到“道之以德”,但严格的规则却可以修正人们的道德修养。如若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以道德不可触犯为底线而非规则本身,那么中国社会在这方面需要付出的“道德成本”将是极低的,同时也为国家发展进步酝酿了扎实的基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