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两会?望】插上互联网翅膀,工会“飞翔”的姿态越来越精彩
陈华
//www.auribault.com 2017-03-13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如何“增强互联网思维,适应、运用和驾驭网络空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升运用网络服务职工的能力水平”?这恐怕不是一哄而上添置几台网络设备、开发几个软件就能简单解决的。“互联网+”只是一个技术平台和科技手段,其最终指向应是如何更加精准服务好职工。

  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上海的农民工周振波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浏览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手机客户端“申工社”。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各级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传统方式,也在影响和重构着职工与工会之间的联系模式。

  当下,各地工会处于全面“触网”的启动期和加速期。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工会服务,正在渗透到职工群众的工作与生活细节之中。

  譬如困难职工帮扶,此前有困难职工因为不知如何申报或者因为申报程序过于繁琐而放弃本可以享受的政策红利,也有基层工会为寻找区域内困难职工而绞尽脑汁。互联网恰恰可以把两者高效对接——困难职工就近录入自己的材料,在享受“一站式”服务后,快速得到帮扶救助;工会可以通过从人社、民政等部门得来的大数据,迅速发现、甄别需要帮扶的困难职工,做到工会帮扶全覆盖、无遗漏。

  科技的神奇作用在于常常能延伸人类身体所不能。当工会遇上“互联网+”,一切似乎都正在变得无所不能。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职工服务网站建设、工会会员普惠卡推广等工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这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雷强赞叹:这是利用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推动政府转型升级的战略突破点。

  那么,如何利用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工会工作转型升级?如何“增强互联网思维,适应、运用和驾驭网络空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提升运用网络服务职工的能力水平”?这恐怕不是一哄而上添置几台网络设备、开发几个软件就能简单解决的。

  当我们在布局宏大的工会“大数据”的时候,是否发现,一些地方甚至没能建立起一个覆盖村工会、产业园区工会的通讯录?当我们在构建一个网上“一站式”职工服务平台的时候,是否发现,一些地方甚至不能快速查询到每一名困难劳模的家庭变动情况?工会“大数据”的采集尚且是一个任务极其艰巨的庞大工程,遑论工会“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工会的“触网”之路注定不会简单平坦。

  工会的“大影响”,是在通过帮助职工实现众多“小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互联网+”只是一个技术平台和科技手段,其最终指向应是如何更加精准服务好职工。

  回顾百年前的中国工运史,我们注意到,在上个世纪20年代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前后,工会组织开展活动时有两个小细节:一是为解决工人的一个小问题,工会小组干事准备的简短决议案“在几分钟便可以说明”。另一个是针对当时工人大都不识字,工会主要采用口头宣传方式,尤其是提出一些战斗口号。据说,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宣传成效”。

  时间翻过了一个近百年的跨度,科学技术翻天覆地的进步自不待言,奔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去的广大职工群众,与当年众多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劳工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摸清职工的需求,使用职工愿意接受的、习惯的方式和途径,工会才能实现精准服务。

  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一场关于工会网上工作的全国性培训班在北京刚刚结束。

  “互联网+”是一个契机,但“互联网+”不是万能药。今天,我们必须沉下心来,遵从问题导向,从实现职工的一个个“小目标”开始,从完成职工的一个个“微心愿”出发,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工会改革创新。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工会“飞翔”的姿态会越来越精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