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艺评】多一些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上升通道
王瑜
//www.auribault.com2018-04-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刚刚过去的3月,又是个名副其实的艺考季。一年一度的全国艺考热再度掀起。

  今年的艺考竞争难度被再次刷新。公开报道显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的录取比例高达230:1,表演专业录取比也达到194:1。中国传媒大学艺考的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三个专业今年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其中表演专业报录比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327:1。上海戏剧学院今年报考人数较去年增长9000人次,表演专业报录比达126:1。

  近些年来,艺考热持续升温,招录比屡创新高。每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和家长涌入屈指可数的几大名牌艺术院校。俊男靓女荟萃,其中还不乏一些在国内已小有名气的少年明星们。甚至每年艺考期间,单以拍摄高颜值考生排队考试花絮的图片都能收获不少的点击率。

  对于这种居高不下的“艺考热”,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尤其近来,认为艺考热是“虚火”,呈现的是一种虚假繁荣的批评论调高涨。还有观点认为,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过于功利的追求,无论是对于考生本人的发展和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诚然,这些观点从各自视角出发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艺考所处的历史维度和宏观环境来看,那些过度贬低甚至否定艺考热之价值的论调,值得商榷。

  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中,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在激烈碰撞中寻求某种释放或解决之道。在艺考的路上,只要符合法律和考试规范,谁都有权利选择加入或者放弃。

  不可否认,艺考热持续多年,其中仍有一部分考生和家长是受到明星效应的鼓动,一心奔着成名而去。还有一些考生是因为文化课较差,将艺考作为上大学的一条捷径。这些带来的负面影响都需要当事人和艺术教育各方深刻警醒。但还应看到,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确实是拥有艺术梦想,对专业真正热爱,想要投身于艺术之路。这些考生的选择就值得肯定和鼓励。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视角看,与之前很多年,社会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考试的轻视相比,如今持续的艺考热,对于公众艺术理念的普及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现在有更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艺术特长的开发和培养,尊重孩子对于艺术道路的热爱与坚持,当然也更愿意为孩子艺术才能的提升而买单。

  顺便说一下,在中国目前社会语境中,学艺术仍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财力,不容小觑。有数据显示,仅以一些高中开始准备艺考的“半路出家”学生为例,每年花费在相关艺术培训的费用就达3万至5万元不等。更不用提那些从小就接受艺术特长教育的家庭。网上疯传的一张《2017年各大艺术院校学费一览表》显示,主要艺术院校本科生每年学费在1万~2万元之间,个别知名院校非财政拨款研究生每年学费甚至达两万元以上。

  显然,这些高昂的学习和培养成本对那些家境贫寒却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而言,是一种天然的门槛。

  而另一方面,以培养业内精英为目标的高等艺术院校每年招录的艺术类考生数量和比例又不会太高,比如今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本科招录人数就从去年75人减少到50人。院方的解释也很有道理:我们注重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王”,所以数量上更需优中选优。这自然导致招录比和竞争难度水涨船高。

  笔者在此无意对这些品牌艺术学院招录标准指手画脚,只是想说:一个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艺术精英和艺术大家,也需要很多艺术启蒙老师、艺术职业培训和艺术普及传播等各方面人才。因此,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体系也应是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工程,而非仅仅依靠高等专业院校提供一种专业成才之路。

  换言之,对于那些热爱艺术且愿意持续走艺术之路的孩子,可从小就为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培养的成长和上升通道。无论他们身处何种阶段,无论他们家庭条件如何,只要他们拥有艺术天赋且热爱艺术,都应为他们创造适合的学习成长条件。

  简言之,目前艺考热持续升温背后,折射出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单一,成长通道逼仄的窘境。因此,有必要呼吁多一些艺术人才的培养渠道和上升通道,使得艺考热不只局限于某一阶段或者某一领域,从而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孩子更多出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