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进入年底,每年一度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季进入关键阶段。另一方面,“慢就业”一族却正在悄然壮大。一些毕业生以“充电”、游学、支教、自主创业等形式应对匆忙的就业大潮,以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11月29日《工人日报》)
有人说,“慢就业”,代表着大学生从关注就业效率转向就业质量,是一种理性。不可否认,慢些做选择,或能提高选择的正确率,和“慢生活”一样,慢是个人选择也是种生活态度,用正确了就代表着严谨和审慎,但是,拿到就业这方面来说,更多的慢就业是否就是“啃老”、“毕业即失业”的代名词?
也有人拿李安做例子:李安毕业后“赋闲”在家6年,期间的坚持和沉淀成就了他之后电影梦的“奇幻漂流”。是的,李安可以作为慢就业的代表,但是,他慢就业的6年并不是一直漫无目的等待,不是漫不经心的选择,不是“轻慢”的对待职业规划,相反,他拥有了清晰的目标,并为之做着充分的准备和努力,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慢就业”不是观望等待,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尝试哪怕失败。当慢就业成为“漫就业”,可能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李安。
纵观现实,很多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有多重原因: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就业压力不可谓不大;就业、择业观念的改变,很多人的职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家庭处于疼孩子考虑,愿意让孩子“啃老”,让孩子毕业后在家继续“深造”,美其名曰为各种考试做准备。
然而,没有哪一场考试是准备了就一定能考上,也没有哪个考试是工作了就不能参考,相反,作为毕业生热衷的“公考”,也越来越关注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如果不想“职业”啃老,肯定是越早积累经验越好。
如今,高校为在校大学生创造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多,甚至支持“休学创业”,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减少毕业后的等待期。况且,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离实际工作尚有一段距离,需要一定的“磨合期”,所以,相比于以“慢”为借口的不就业,越早实践,越能早日正确地评价自我,找到适合自己且符合职业规划的未来,越早就业,意味着能越早“遇见”机会。
莫让“慢就业”演变成为“漫就业”甚至“不就业”,高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陈志武: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致富2010-12-16 |
证券时报:转变增长方式还要靠制度创新2009-12-09 |
证券时报:转变增长方式还要靠制度创新2009-12-09 |
文汇报:动作快,才能抢占先机2012-12-14 |
黄 涛:有慢的勇气 转型才有基础2013-08-07 |
人民日报:促进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2015-03-26 |
曹清尧:把握住新的发展红利2015-06-29 |
孙雨晨:毕业生“慢就业”不一定是坏事2015-11-17 |
胡宇齐:转向“应用型” 要摒弃功利主义2015-11-20 |
曾永涛:如何在山地发展城镇化2015-11-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