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向“工匠精神”致敬
本报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 2016-05-04 来源: 中工网—《劳动者报》
分享到: 更多

  “五一”前夕,西安市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隆重表彰首届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获奖者中,不乏那些常年奋战在一线,扎根在基层的“大城工匠”。

  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当前经济环境下,“工匠精神”对企业和职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职工要提供工作质量,都需要“工匠精神”做支撑。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工匠身上,心中。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工匠精神”不是宗师巨匠们的特有殊荣。每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钻研的劳动者都是当代“工匠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弘扬“工匠精神”,就从坚守本分做起,从拧紧每个螺丝钉、认真对待每个顾客电话做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强势智慧和能力。修齐治平的儒生精英,谋划出登高望远、经国济世的社会大略,是一种价值成功和卓越智能,默默无闻、波澜不惊的技术人员、勤杂人员等,通过劳动让社会完美有序、健康整洁,同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积极价值、优秀能力。他们的平凡美、力量美、技术美,同样是对劳动精神、职业精神的坚韧的推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哺育“工匠精神”远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更像是一项多方参与、综合施治的社会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厚植公平竞争的土壤;完善法制法规,避免“老实人吃亏”;改革职教体系,注重职业精神和实战演练;营造社会风气,崇尚劳动创造,尊重能工巧匠,也容忍试错犯错……我们热切期盼,“工匠精神”能够润透到社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使严谨的制造力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合力,推动中国向着制造业强国之梦、向着“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奋勇向前!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