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关注产业工人队伍的变化
金备
//www.auribault.com 2016-05-20 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广州市劳动就业登记显示,上世纪80年代的工人大部分是本市或城镇户籍,而现在的工人超过三分之二来自外地。广州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主任介绍,在这些外地务工者中,又可用“两个八成”来形容:八成来自农村,八成学历在高中以下,“脏、累、难、危的工作由外来务工者负责”。(5月18日《广州日报》)

  报道中有位老工人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因为收入稳定,企业内幼儿园、厂办技校、饭堂一应俱全,不要说外地人,本地人也是挤破脑袋要进工厂工作。以前的工人都很有干劲,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喜欢当工人,工厂比较难留人,流动性较大。另一位年轻技工说,工人或者说“蓝领”总体上还是“不够体面”。女孩子找男孩子,总想找体面一些的。虽然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收入要比一些办公室小白领稳定甚至还高一些,但感觉还是不够体面,“希望未来中国的技术人员能够像德国等国家的一样,社会地位得到更大的提高。”

  广东是城市改革开放的前沿。当深圳特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深入人心之时,金钱就成为衡量成功者的重要标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工人已不再受人推崇,社会出现一种风潮,能经商挣钱当老板才叫荣耀。当时有句话:随便朝人群里扔块砖头,被砸到的不是老板就是经理。是时,有人忧心忡忡地发问:将来谁还当工人?不过这只是杞人忧天,城里人不想当工人,还有农民工去补充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新兴大军。

  企业改革,有个原则是恢复企业讲求效益的本色,减少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的弊病。比如一五期间建设的工业重镇洛阳,几家大型企业,都有自己办的职工食堂、职工幼儿园、职工子弟学校、企业技校等等。企业改革势必要将这些本应属于社会办的机构交还给社会,或将它们剥离企业主体实行社会化管理,以减轻企业负担,好一心一意抓经营生产提高效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剥离也剥离掉职工一大块福利,减少了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感。

  改革开放,迅速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制造业,容易受制于人,以人口红利形成的规模数量取胜,也容易陷入周期性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怪圈。对此,国家早就开始进行制造做强的战略部署。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明确提出,实质上就是要改善工人队伍的结构,使工人队伍出现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提倡工匠精神,也是对工人的新诠释和要求,预示着产品数量的规模效应将让位于质量的规模效应。但改变工人队伍结构最大的挑战,是要营造培育工匠成才的“土壤”。这个“土壤”成分的构成,是比较稳定的工作、比较让人满意的稳定收入、比较受尊重的稳定社会地位还有比较稳定的家庭生活。假如一个企业工人队伍不稳定,哪怕企业有健全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也很难设想常换常新的技能不熟练工人能生产出精品。

  对于成为新兴的产业工人大军农民工要予以特别关注。从城乡户籍改革看,让农民工进城入户,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利于当工人的农民工稳定,工人队伍的结构调整需要在改革发展中实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