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5月4日《海西晨报》报道,厦门市政府公布了厦门第二批25名优秀高技能人才名单。根据有关规定,获得公布“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继续在岗工作的,五年内每人每月将享受1200元(累计7.2万元)的政府津贴。获得公布“优秀技术能手”,继续在岗工作的,五年内每人每月将享受800元(累计4.8万元)的政府津贴。以政府层面对匠人进行奖励,让其享受政府津贴,可谓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此举可资效仿、需要点赞。
里子,指某些东西的里面或内部。里子是面子的内涵和底蕴,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里子的外在表现形式,靠里子来支撑。面子和里子,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从各地对工匠的选树、奖励,再到中央对“最美职工”的表彰,工匠们从“草根”华丽转身为“明星”,可谓赚足了“面子”。
诚然,要想让工匠更有“面子”,社会更需要给他们更多的“里子”。
目前,绝大多数人不愿做工人、不想当工匠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是工匠缺乏生存和成长的“里子”。曾有媒体报道:一名技术工人通过技改创效2亿元,自己却未得到任何物质奖励。而从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系列电视片的场景来看,工匠们的生活并不富裕,远算不上当前社会的中产阶层,以大国工匠胡双钱为例,曾蜗居几十年……或许,这正是工匠“里子”的缺失。
激励工匠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给工匠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里子”。譬如,政府运用政府津贴等补贴、奖励等政策,对工匠进行褒奖和鼓励;用工单位则对工匠给予政策扶持,对其创效成果的个人和项目及时奖励,选树创效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并在职称晋升、先进评选等方面给予优待……让他们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围绕工匠的生活多提供些他们所需、所难的精准服务和人文关怀;深度完善工匠福利保障,畅通工匠上升通道,在“社会行为”上让尊重工匠行为真正落到实处……倘若这些也能做好,匠人的“里子”才会更厚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工匠队伍,中国才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同理,只有为工匠筑牢“里子”,才能撑起他们的“面子”。
造得出高铁造不好马桶盖?2015-11-11 |
鲁班的“拙”与墨子的“巧”2016-02-18 |
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2016-03-11 |
李总理的新词:“工匠精神”2016-03-14 |
为新款球鞋连夜排队,人家追的是“里子”2016-03-21 |
工匠精神2016-03-29 |
践行工匠精神莫要临渊羡鱼2016-04-13 |
工匠并非要“耐得住寂寞”2016-04-18 |
人们为什么赞赏工匠精神?2016-05-11 |
文明跃动促良俗2016-05-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