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频繁调整最低工资可能破坏市场
王传涛
//www.auribault.com 2016-05-24 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记者从地方人社系统获悉,根据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人社部决定在一段时间内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时间,由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改为两至三年至少调整一次,且调整幅度原则上不超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之所以延长最低工资调整周期,与近年来有舆论认为最低工资涨幅过快有关。根据人社部统计,过去5年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年平均增幅为13.1%。(5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当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权威人士道出的“L”型经济发展曲线更是意味深长。但最低工资,终究是一个市场化的东西。它不应该代替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也不应该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负担。延长最低工资调整的周期,应该视作政府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知道,世界上仍然有一些国家不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府不希望通过强制手段来干预公司行为。社会劳动力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应该由市场决定,如果过度频繁调整最低工资,看起来很美,很得民心,但实际上是在破坏市场。

  工资与劳动付出,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政府能不能发布一个漂亮的最低工资方案,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劳动力市场究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果存在严重的“用工荒”现象,则企业想不执行最低标准都难。可是,如果某一行业、某一年龄段的劳动力并不紧缺,恐怕即便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也有人削尖了脑袋抢工资。

  制约国民收入的症结,也远远不在最低工资这个问题上。没有集体协商工资制度,没有真正能够为劳动者维权的社会团体,仅靠行政命令,最低工资标准也很容易被架空。而且,最低工资标准应该是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职工团体来提出的,维权和诉讼事宜也应该由团体来完成。

  因此,频繁调整最低工资,在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凸显弊端。延长最低工资调整周期,甚至是暂缓数年,也是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