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把握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新要求
邓一非
//www.auribault.com 2017-10-31 来源: 中工网-《劳动新闻》
分享到: 更多

  观点提示:

  战略问题是治党治国治军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战略思维能力是善于观大势、谋全局,正确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是引领前进方向、开启发展新征程、夺取事业新胜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增强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忧患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把握我国由大向强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围绕攻坚克难、变危为机谋篇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赢得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指出:“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这就告诉我们,新形势下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善于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和判断形势,认识和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把准和摸透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具有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强烈忧患意识;尤其是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正确方向努力,做到战略前置、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牢牢把握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的战略主动权。

辨明历史方位 把握发展大势

  战略思维能力以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前瞻性、创造性为基本特点,集中体现在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纵观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前提并准确把握其不断变化的特点,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当今中国正日益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注重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充分认识从做大到做强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既要紧紧扭住“发展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既要抓住和用好外部带来的战略机遇、又要致力于创造和延长战略机遇,既要把世界先进的东西作为参照系、又要不断让自身“特色”“优势”作为被参照的对象,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活力;注重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战略思维既包含着洞悉大局的广阔视野、谋划未来的前瞻眼光,又是把握本质、遵循规律的客观理性思维,由此形成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是战略思维能力的突出表征。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和眼光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科学制定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的必然结果。特别是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强大的战略定力。

  新形势下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坚强的战略定力。拓展理论视野,在破解改革发展难题、驾驭复杂局面中,做到措置裕如、谋定后动;增强战略定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在旗帜、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强化问题导向,搞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战略预置,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